想做知識管理,把“知識”駕馭好,就得摸清知識的特性,然后有的放矢。
第一,? 知識具有“非物質性”。作為一種無形存在,知識沒有實體,看不見,摸不著,聽不到,聞不了。既然是一種無形存在,它就不具備有形存在的某些特征。
根據能量守恒定律,有形存在有折損,使用得越多,折損越多。知識相反,越用越活,越用越貫通,越用越鞏固。當能量折損到極致,有形實物會被“肉體“消滅,知識不會。知識會過時,但我們稱之為“過時的知識”,而不會說知識“已死”。
第二,? 物以稀為貴,知識也一樣,對整個社會來說有價值高下之分。
當紙張作為知識的承載物出現在人類文明進程中時,因為其昂貴造價,只有非常重要的知識才會被紙張記錄。在現代網絡社會,廉價的知識和信息觸手可得,但貴重的知識往往搜不到,而是被個人,機構和組織隔在了高墻之內。
同任何商品一樣,知識也追求經濟效益。當我們花了大量功夫才獲取寶貴的知識后,自然希望這些知識為我們帶來經濟效益,比如制藥公司投入上億才研發出某種抗癌藥。為了鼓勵知識經濟,確保收益與投入成正比,現代社會產生了“知識產權”,讓寶貴而具有經濟效益的知識有了主人。
需要注意的是,為什么要強調“整個社會層面”的價值?這其實關系到后面講到的第五個特性:情境和背景依賴性。 對全社會來說極有價值的知識,放到個體層面并非那么寶貴。
對自行車修理工老說,機械知識遠比藥品研發知識寶貴,因為他需要的是自行車修理這個場景下的知識。
第三,? 知識具有復利和指數效應。
知識可以產生復利。A和B交換蘋果,還是兩個蘋果,但A給B交換知識,會產生無數種可能的知識碰撞,使A和B的知識量同時增加。
第四,? 知識具有動態性,迭代性。
知識有生命周期,雖然自然領域和社會領域的知識周期各有長短,但知識會老化,會迭代。醫學領域的知識隔幾十年就要新陳代謝一大半。知識所蘊含的“事實”只是一個相對存在,“事實”會被瓦解,然后被新的事實替代。
第五,? 知識具有情境和背景依賴性。
知識是活的,它僅僅依附于事物的前因后果(背景),前因后果賦予它意義,沒有前因后果它只能是信息。
當一名新員工接受新人培訓時,他往往懵逼得一臉無辜。知識點本身并不難,但他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為知識點本身只是一堆冷冰冰的事實。適應一段時間后,他就舒服多了,因為他找到了使用情境,也就是知識存在的背景,他知道這條知識用于報銷,那條知識用于做報告…...
我們常有這樣的感覺:別人講一百遍不如自己做一遍。自己做了,就懂了,也記住了,別人再重復也沒用,因為自己做產生了知識賴以依存的背景和情境。
第六,? 知識沒有邊界停止點。
正因為知識處于不停的動態迭代中,我們看不到知識的邊界。知識浩瀚無邊,我們只能永遠走在求知的路上。
暫時想到這些,后續會寫寫互聯網時代的知識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