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職場20年》是知名作家霧滿攔江先生總結其在職場二十年來的人生經驗,從社會博弈學角度講述了作者親身經歷的職場勾心斗角等諸多事件。
總結書中所講,此書的意義就在于幫助我們掌握另外一種能力:獲得機會的能力。畢竟能力再強如大圣,被壓在五指山下,沒有任何機會,然并卵。
原文:我將告訴你們深圳人最信奉的一句話:想生存,靠本事;想發財,靠命……我五年的公務員生涯,就這樣臨近了終點。
Point:先看背景,作者這句話寫在了什么時候?寫在了跳出體制之前。當一個在體制的溫床生活了五年的人,突然走向社會,可想而知他的心路是多么掙扎。因此他看到的話也最深刻,最走心。
最近在某群里看到一個老板的聊天記錄。在北京7年,買了4套房,月供10萬沒壓力。可是自己卻因常年的辛勞和熬夜,患上了免疫系統疾病,最嚴重的時候天天靠激素度日。
看到這,你有沒有一點害怕?
命是什么?在原文中講,命是這個社會中不計其數人相互博弈時所產生的利益推動力量。那只有霍得出去,才真正可以在這場力量的博弈中獲勝。
商場如戰場。與之對應的是,有人說:“錢在賭場不叫錢,命在戰場不叫命。”只有深諳此理,才能下定決心,心無旁騖地搏出自己的一片天。
現實多少有點血淋淋的,不看透,則永遠會誠惶誠恐,忐忑不安。一路高歌猛進,飛馳向前的你要明白:得失之間顯聰明,取舍之間才是智慧。
原文:老站長當時把我問住了,可是我不知道,卻也怪不得我,我從未聽說過哪個管理學的理論家知道這事,也從未在哪本管理學著作上看到這種情況的應對之策或是解決方案。概因主流管理學學者都是閉門造車,一味憑了自己的想象肢解企業的……
Point:主流的管理書能夠解決的問題很少,因此,才會和現實格格不入,其能夠借鑒的東西也十分有限。畢竟彼時的管理構架或知識,在下一秒都會發生變化,何況從寫書到出書的漫漫長日,整個社會的變革又有多大呢?
就像有人分析了李開復和馬云的商海軌跡。前者經過各種波折,不斷的跳槽,變換人生軌跡,最終走到了人生的制高點,但也因此罹患癌癥。后者的軌跡就簡單很多也順遂很多。類似這樣的現象都是市面上現有的管理書籍所不能窺之一二的。
前段時間Papi醬融資事件在網上引發了大討論。一個網紅居然融資了1000萬,同時把網紅經濟拉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而這樣的經濟現象卻被無數專家唾罵,說是嘩眾取寵,泡沫現象,甚至口誅筆伐其始作俑者——羅胖。
其實大可不必,稍微有點心的人就知道,最早《屌絲男士》在哪里火的?網上嘛。火了以后呢?不就是各大演繹大咔紛紛參與進來。如果不是該劇的火爆程度已經到了全民皆知的地步,鬼才浪費時間來呢。
再說《火星情報局》,沒出多久,點擊量上億,該劇落幕后,目測點擊量過10億,這是什么概念?
說的有點遠了。總而言之,在互聯網時代,小學生主播分分鐘都身價百萬了。因此,還抱著《管理知識實用大全之馭人365個套路精華小知識》的你抓緊抬眼看看世界,別學那些個陳詞濫調,沒用。
原文:那位老兄除了兩條粗壯的胳膊,在這個世界是一無所有,他之所以對我大打出手,是因為他根本不懂這個社會的游戲規則,他以為我就是這個社會規則的制定者,只要將我打老實了,就可以依靠他的拳頭重新定一個有利于他的游戲規則,而他這種嘗試,注定要落空。
Point:這段回憶讓我想起一句話:所謂規則都是規則之外的。也就是說你現在看到的所有規則,無論你是經理、董事長、或是員工,你所能感知到的所有規則都是表象。而真正的規則永遠是受到更高層面的某種力量在操控。
比方說,“大胳膊”以為作者是規則制定者而打了作者,可是,殊不知作者也只是執行層而已。然而更讓人想不到的是,更高一層的管理者,哪怕是集團董事,或者政法委書記,他們也都只是管理體系中的一環而已,根本談不上是規則的制定者。就好比集團董事的裁員計劃受什么控制?必然是市場經濟。后文中提到,在作者的要求下,政法委書記把“大胳膊”關進了拘留所。
事實上,政法委書記還真不是因為作者要求就去關了“大胳膊”,而是因為第一法律,第二利益權衡。所謂權衡,關或不關,二者分別會帶來什么后果。那在他而言,關起來的風險是最小的。他受什么控制?不可忽視的是趨利避害的思想。所以,人啊,不要太武斷,尤其在職場,凡事都涉及到利益,任何人做的任何事都和游戲規則有關又都無關。
那怎么衡量呢?我覺得不需要什么量化和數據,就一個標準:你的任何做法得到了成果(哪怕這個成果并不是你最初要的),那就在規則內;啥也沒得到甚至還被周遭的人或環境所排斥,那就在規則之外。當然了,從《資治通鑒》的歷史介紹來看,所謂牛人都是善于挑戰和改變規則的神人。而盲目挑戰,破壞規則的人,成功者寡,失敗者何其眾也。
如果非要用一句話來解釋的話就是:當我的行為能夠促動公司利益的時候,我就是公司,反之,我就成了公司的對立面。這就是區域性的游戲規則,而這規則和你的人生規則始終是相左的,因此,職場的成功最終會落到那些真正戰勝自己,適應規則的的少數人身上。
原文:中國最后一個圣者的傳承者李鴻章說:對于手下人的要求,你萬不可以抱以過高的期望,你吩咐他們十分,他們能夠給你做到一分,那就是相當不錯的了,更多的情況下,他們不給你捅簍子,壞你的事就不錯了。
Point:回想我工作這幾年,這句話算是說的很中肯的。管理很多時候就像一個人指揮另一個蒙著眼睛的人在工作。任憑指揮著抓耳撓腮,急得上竄下跳,執行者也都只能按照指示一點一點去做,可是由于“蒙著眼睛”完成1分屬于難得,做錯了多少有點在所難免的味道。
我帶著一個十個人的團隊已有半年之久,可是每當工作方向改變或者說落實要求提升的時候,他們總會有一段時間的不適應,而如何幫助他們度過這樣的不適應期我也是煞費苦心。原本以為身先士卒,精神鼓舞會有效果,可是到最后才發現這是一種通病。
原因就在于,他不在你的位置,不會對事情本身負責,又能有多少的擔當精神呢?再加上能力有限,那出錯也是情理之中的。因此,必要的流程卡控和獎懲措施是將損失降到最小的不二法寶,但前者很少有人做,后者又得照顧人情。
自孔丘培養出72賢人后,其后圣人再難出高徒,孟子、朱熹、王陽明弟子廣布,然傳承衣缽者何曾聽說?唯清末圣人曾國藩也只培養出一個聲譽頗低的李鴻章,至此儒學絕矣。
古今圣者于萬眾能人之中找一個明白人尚且如此不易,何況云云逐利眾生。終須有志青年自強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