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電影,好的作品,會讓人著迷。而《八月迷情》無疑是一部讓我著迷的電影。無論是那音樂、故事情節、還是人物都讓我深深回味著。晚上看了,半夜醒來,睡不著,胡思亂想一番,卻又想到它。
12歲的埃文,自小在孤兒院長大,卻一直相信有家人,相信自己能找到父母。因此一直不肯被人收養,就是怕有一天親人來,找不到。工作人員在問他年齡的時候,他具體答出了,是11年,并具體到多少天,他說他天天在數日子,天天都在盼望著與父母相聚。說著他淚流滿臉。不容易呀,這么小的年紀就背負著尋覓家人這樣的重擔。他是個極有天賦的音樂天才,瘋狂熱愛音樂。在孤兒院無法學習音樂,輕輕表現出對音樂的喜愛都被周圍的人嘲笑,但他從不氣妥。他具有非同一般的天賦--任何發生在他周圍的聲響,到了他的耳朵里,都變成了美麗的旋律。站在麥田間,都能想像成他的音樂會,指揮著。甚至想象著,能將微風掃過麥穗的沙沙聲變成宏大的交響樂,顯而易見,埃文是一個天生的作曲家和指揮家。
為了尋找自己的父母,埃文離開孤兒院只身來到紐約,卻在紐約的街頭迷失了方向。這時,埃文被一個在街頭演奏的孩子所吸引,并跟在他的身后,來到了一所廢棄的菲爾莫東大劇院。他發現,這個暫時的避難所還有許多像他一樣無家可歸的孩子,一個被稱為Wizard的人是他們的頭領。那一晚,埃文第一次拿起吉他,隨即無師自通的他,就即興為大家表演了一曲。 一個從未受過音樂訓練的小男孩,竟然可以釋放出如此具有激情的旋律,這讓Wizard興奮不已,他要用埃文的天賦來賺更多的錢。于是他為埃文設計了一系列的表演計劃……埃文并沒有覺得Wizard的做法有什么不妥,因為他相信,他的雙親就生活在這個城市的某個地方,如果他們聽到他的音樂,一定會找到他的。被他這份理念感動著。那個時候的埃文還不知道,他期盼的“尋找”,父母也同樣開始著。
萊拉一個從小就被父親保護過度的大提琴手,希望可以從讓人透不過氣的緊密盯防中稍稍松一口氣,跑到屋頂的她卻偶遇背著吉他、英俊且魅力十足的愛爾蘭歌手路易斯·康納利。
街頭歌手演奏的《月宮舞》美妙又動人,在徐徐縈繞的旋律中,萊拉和路易斯相遇并迅速墜入愛河,音樂成了他們能夠分享的共同語言,發生在他們之間的情感維系是真實不可否定的,可惜的是,卻很短暫。在兩人共度了一個浪漫到讓人意亂情迷的夜晚之后。盡管萊拉不斷地表示抗議,可是她的父親卻堅持甚至強迫她繼續舉辦音樂會,害得她不能履行去見路易斯的承諾,路易斯因等不到戀人失望之下離開了。相愛的人如果太在乎對方,就很容易產生誤會,路易斯沮喪地認為,優秀且家境豐厚的萊拉對自己的愛根本就沒有他想象得那么深、那么沉。因為心碎而喪失了勇氣,路易斯發現自己沒辦法繼續創作和彈吉他了,最終,他放棄了音樂,離開了這塊傷心地。而萊拉發覺愛人走后,獨自傷心的等待肚中的孩子出生。幾個月后,一場車禍奪走了她那未謀面的寶寶(父親告訴她孩子出生后就死了)。
作為女人,與所相愛的人卻不能相愛、相聚;作為母親,與自己的親兒卻不能相認、相見,短短時間,面對著失去愛人失去愛兒,那心底難以形容的悲愴呀!
自此她放下心愛的大提琴,從不彈奏。父親在臨終前才告訴她,當年那小孩沒死,只是送去孤兒院。那刻她都崩潰了,12年了,一直以來刻意不敢去想它、不敢去夢它;內心卻無時無刻的想著夢著的--孩子,竟然活著!竟然活著!!!竟然只是被狠心的父親送走。
痛哭之后,著手尋找失兒,在工作人員處,問到小孩的年齡。她說與納文同樣的話,“11年又幾天,這些年來我天天在數日子”。看到這,我哭了。12年,天天都在數日子,是什么概念,倆母子天各一方,卻說著同樣的話,母子連心,母子內心竟是這樣相通。真的很巧合,正如一位網友所說,這一切的巧合都是源于那根紐帶。人世間那種親情,那血濃于水的感情真的難于描繪。
12年后遠走他鄉的路易斯,因為仍然無法對萊拉忘情。就是因那一見鐘情,就是因那意亂情迷的一晚,這么多年來想起來心會痛,想起來會陣陣的后悔,就這樣讓他和她念念不忘,癡癡等待了近12年。 他回到了他們當初相遇的地方。
在那個音樂會上,當埃文站在指揮臺上,當那曲狂想曲響起的時候,他們之間的空間打開了。萊拉、路易斯都被那音樂不約而同吸引而來了
他們就這樣相聚,相認了,他們一家三口終于在一起了,他們終究是要在一起的,因為他們是天生的一家人。
這個故事很老土、很巧合,而這種久別重逢的感覺很美好,我喜歡這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