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河漫天的夜晚,張陽明悠然臥于少年時的枕席上,想起在幽深的竹林中那些坐而論道的日子,心中不免思緒萬千。
會稽山下,曾有瑯琊王氏煮酒談玄,也有謝太傅諄諄教子。物轉星移,如今的會稽山人才輩出,他生出教徒講學的心思來。幾年后,他回鄉講解“心學”。
心學之盛讓朝中一些食古不化的人產生嫉妒之心,在會試上出考題要求考生譏諷心學,沒想到很多人寧愿棄考也不愿獻媚求榮。這件事傳到王陽明耳朵里時他正和其他的朋友一起品竹葉青,新掐的芽尖泛著嫩綠,入口微有苦澀。王陽明飲茶不語,他的學生王艮看不下去:“先生學問既不與孔圣人求異同,聲望又極高,多是小人誹謗。”王陽明放下茶盞,正色道:“若吾道有錯天下必有人來求真知,豈非善事?”他向來溫和,不露鋒芒,如今教書育人,心性正如那嫩綠茶尖中的清冽氣息般,淡然隱逸。他寫了一張告示,自道學識拙劣且抱恙在身,只愿取案牘之明,教化學生。即便如此,依然有大批學生去聽他講學。心學之盛,即便兩百年后,仍名揚海外被奉為真理。
王陽明本以為自己這輩子都不會再踏上仕途,卻不曾想到有快馬加急送來任狀,請他岀山平定匪亂。彼時他已纏綿病榻多日,可當眼前浮現當年平定贛南的景象,鄱陽湖畔碣石瀟湘,風聲獵獵中依稀留著火燒連船的痕跡。思及此,他心中的那股英雄豪情已被點燃。他已是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為國出征一次又有何妨?想起年少時看到的居庸關狂沙萬里,戈壁無垠,瘦馬尋了許久才看到一泓清泉,綠洲所在,哀哀大漠煙。胸中越來越清楚的那幅藍圖,浩蕩如潑墨,朔風起時,萬馬塵飛揚,劍鋒所指,千軍亂沙場,吾軍所向,金戈鐵馬,守土開疆。極目遠眺,彤云寥落,狂沙漫漫,這里,是他的戰場。年少時的英雄夢就此種下。雖然,遭到父親的反對,但后來,他終是完成了自己的夢想。
兩岸落木瀟瀟,王陽明再次率軍出征,只是這一次,他沒有等到回去的那一天。平定匪亂后,他仿佛預感到時日無多,遞交辭呈后,就乘船返鄉,途中病篤。弟子含淚詢問其遺志,他用微弱而堅定的聲音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就在那一年,王陽明逝于青龍港舟中。來年春,他路過的汀岸蘭芷馥郁,不知又有幾多繁花逐水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