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遇到了一件神奇的事情。因為書包太重,我就將雨傘從包里拿了出來(我向來都會帶傘),還特地檢查了天氣預報,下雨的概率低于10%,于是我就放心的出門了。結果,晚上回家的路上,我被雨淋了一路。
當時我并沒想太多,只是在吐槽天氣預報的不準,以及看著旁邊情侶男朋友用手為女朋友遮雨,單身狗收到了成噸的傷害而已。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把雨傘裝進書包。
根據維基百科對墨菲定律的定義,指的是“凡是可能會出錯的事必定會出錯”(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換句話說也就是,如果你擔心某件事發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會發生。可是,為什么呢?
回想一下當時我關于做出“不帶雨傘”這個決定的思考順序:首先是覺得書包太重,因此開始選擇拿出不必要的物品,進而將目標放在了雨傘上;其次看了一下窗外的天空,天陰但沒有刮風也沒有厚厚的云層,所以自認為不會下雨;為了再次確認天氣情況,打開了手機上的天氣預報,也顯示幾乎不可能下雨;所以做出了“把傘從書包里拿出來”的決定。
通過上面的思考其實可以發現,一開始我是對“是否會下雨”這件事有擔心的,但通過了自身的觀察以及外界的信息而判斷出“不會下雨”這一結論,然而事實的結果卻與之前的一切判斷完全相反,“下雨”這件事反而成真了。這么說來,難道是我的擔心令到這件事的發生的嗎?
其實不然。上面也說了,我一開始是對下雨這件事產生過懷疑的,那么無緣無故我干嘛要懷疑會不會下雨呢。再仔細一想,是因為最近幾天降溫了,而且自入冬以來幾乎沒有下過雨,根據以往的經驗這樣的天氣是很容易下雨的。所以,我最初的擔心是基于曾經的經驗教訓。而之后導致我做出錯誤決定的前提,卻正是一些看上去很符合邏輯的動作;這些符合邏輯的動作是不是真的可以證明事實呢?并不是。首先,我不是氣象學家,也并沒有具體了解研究過下雨前的征兆,只是憑著自己的觀察而得出了主觀結論;其次,手機上的天氣預報數據是否更新過,檢測點又是否準,這些都是不確定因素,因而雖然是客觀結論,卻是不全面的客觀結論。因此,我覺得不會下雨,反而更“可能”下雨了。
這樣一來,墨菲定律就似乎可以解釋得通了。對于某件事,凡是可能會出錯的地方,必定會出錯。關鍵在于“可能會出錯的地方”,說明這是某件事的固有缺陷、固有風險,可能因為一些因素這個缺陷并不會產生多大的影響,因而人們對它的定義是“可能會出錯”。而隨時間、空間的推移,以及外界環境、內部因素的四重影響下,這個所謂的“可能的出錯點”就會慢慢被暴露出來,被發掘出來,最終變成了“必然的出錯點”。
這樣看起來,似乎解決墨菲定律難于上青天。第一,從源頭下手——顯然不可能。沒有誰可以預計到一件事的方方面面。第二,在事件的進行中,累積到的信息是可靠、可信、及時、全面的,并且通過所得到的信息做出客觀而合理的推斷。這看上去好像可行性高一些,但要做到幾乎也不可能——信息的收集是無止境的,否則何來information overload一詞;而且,要決策者做出絕對客觀的判斷也很難——除非決策者是機器。所以,最終的結論是,暫時是解決不了墨菲定律的。我們能做的也只有be an informed person, and prepare for anything that could happen了。(鑒于我只維基百科了一下,其他關于墨菲定律的任何資料都沒有研究過,若有解法,還請告知)
事后諸葛亮一句,其實老祖宗們早就說了:“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嘛。
最后的最后來一個段子。當時淋著雨的我內心十分郁悶,所以想到了曾經同樣淋過雨的蘇軾老人家。不過人家心態好太多了,不信你看——“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淫笑且徐行”(咦,好像有什么不對的樣子)果然是被雨淋了一路,想法也污了。說給朋友聽,他笑笑說,沒辦法么,你已經是漏雨了,本來就污><
(原文originally po在我的另一個blog上,感覺最后的段子比較好玩就搬過來,作為處女po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