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槐樹上,夏天知了嘶啞嘶啞地叫著,一只知了叫了,一棵樹上的知了都叫了,整個村莊的知了就叫了。不知道為什么,小時候我聽到知了的叫聲,就說不出的喜歡,就像聽到小鳥在樹上歌唱。
夏天的知了最怕我們孩童了,我們要想法捉知了。捉知了吃嗎?不是的,我們只是覺得好玩。如果捉到一只知了,它會嘶啞地叫的,我們叫它為“響板”,如果捉到的知了不會叫的,那就叫它“啞板”。這樣的叫法,不知道是誰想出來的?或許就是一代人又一代人傳下來的吧。
可是傳到我們這代人,夏天知了沒有了,你睜大耳朵再也聽不到知了嘶啞的叫聲,不知道它們都飛到哪里去了?
我小時候可是捉知了的老手。我們找來長長的一根竹子,然后在竹尖套一個小網簍,找些蜘蛛網,或者找些糯米粉,粘在那個小網簍上。然后,我們就側耳聆聽知了的歌唱聲音了。當聽到哪一棵樹上有知了的叫聲,我們就舉著竹桿過去,你不用擔心知了它會飛走,它不像小鳥,聽到腳步聲音就會飛走,而這個知了不小心竹子觸碰到它了,它才會飛走。知了爬在樹桿上,它的頭向上,尾巴向下,伏在樹上就像一只大蝴蝶。只要我的竹桿一伸,它就進入了小網簍里。
我們捉到知了后,就把知了放在蚊帳里,指望它吃蚊子呢。有時候,也會找一根繩子,系住它的身子,這樣它就飛不走了。小時候我們就是這樣捉知了的。
小時候,我們去樹上的小鳥窩里掏鳥蛋,父親知道了要指責我們的,因為一個鳥蛋就是一個生命,再說我們把鳥蛋淘走了,大鳥那可要傷心死了。但我們捉知了,大人們從來沒有說過我們,有時候那個知了躲在樹很高的地方,大人們拿過竹子給我們套知了呢。
現在我住在陽澄湖,院子里有一棵柿子樹,每當柿子熟了的時候,大島小鳥都會飛過來啄食柿子。但是從來沒聽過有知了的叫聲。哎,鄉下良田越來越少,如今的孩童們別說不知道“響板”和“啞板”了,有的孩童還分不清韭菜和小麥了。我想,可能現在的空氣中有一種東西,讓知了受不了,讓知了活不了,它就這樣消失了。
知了嘶啞的叫聲還在耳邊,一晃我就老了,或許有一天,我也會像一只知了,那樣悄無聲息,那樣飛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