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中秋節,最難過的是第一次離開家的大一的新生們。記得有個學生畫過一幅畫:一端是一群家人,另一端是一個流著眼淚的小孩,大家都望著同一輪明月。還有學生跟我抱怨說,為啥要在九月份開學呀?過完中秋再開學不好嗎?九月,對于大一新生來說,真難過。又要軍訓,又要學習,還要適應全新的大學生活,還要過團圓的節日——中秋節。(大哭臉)
我問孩子們,你們還記得報志愿的時候,哭著喊著要離家遠遠的嗎?孩子們羞赧地低下頭,說,我以為我長大了,翅膀硬了呢。結果離開家,受點罪受點累受點委屈,都會瘋狂想家。我又問,會和爸爸媽媽說想家嗎?女孩子說當然會,男孩子說不好意思說,就找其他理由和爸媽打電話或者視頻。
關于新生入學適應,我們很多時候都在關注幼小銜接啦,青春期的初一高一啦,常常忘記了大一新生這個群體。在現在的家庭教育中,有一個奇妙的現象,孩子們幾個月的時間,就由“孩子”長成了大人。我給大一新生講座時,問他們,今年五月份的時候你在哪里?孩子們異口同聲:高三!我再問,那時候如果告訴爸媽你談戀愛,會怎樣?孩子們說,會死得很慘。因為那時你是小孩子,你主要的任務是學習,考大學。那么現在幾月份?九月?,F在你和父母說,我要談戀愛,會怎樣?一部分孩子說,父母會說你是大人了,你自己做主吧。五月到九月,四個月的時間,你們完成了從孩子到大人的飛躍^_^
高中階段,孩子們不斷被強化的只有記憶能力,說實在的,真是談不上學習能力,很多大一新生除了死記硬背,不會學習。而很多父母期待孩子上了大學,立刻就在各種能力方面無師自通,比如一般生活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自我認知能力,戀愛能力等等。事實并非如此,我就見過有孩子在開學第一個月花光了整學期的生活費的,不會洗衣服的,不會換寢具的,不會安排時間晨昏顛倒的;也見過不會和同宿舍同學相處而被迫換了好幾個宿舍的,依賴同學照顧卻不懂得關心他人被同學孤立的,搬弄是非引發矛盾的……
在成年人看來輕易可以解決的小事,在初出家門的大一新生看起來就是天大的事情。他們常常為此束手無策,焦慮不安。甚至有些學生為此出現痛苦,失眠,厭食等輕微的神經癥癥狀。
那么怎么辦?首先要正確認識自己。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如果沒有經過專門的學習和引導,通常都是從同伴的態度來認識自己在人群中的位置的,自我評價容易過高(自戀)或過低(自卑)??梢匀で髮I心理老師的幫助,反正一般大學的心理咨詢都不收費,也可以參加公選課學習,大學里關于心理學的選修課是最多的,選擇一門,認真補上自我認知這門課。
第二,要盡快熟悉環境,培養獨立生活能力。在生活上,要逐步學會獨立自理,如在生活、學習作息上合理安排,學會自主理財。在為人處世上,也要有獨立能力,面對選擇,要獨立思考作出抉擇。與人交往時,不要人云亦云,唯唯諾諾。在學習上,要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學會獨立思考問題。面對學習、生活的不適應,新生除自己積極調適外,應該積極尋求外部支持。如對老師上課方法不能適應,應積極向老生請教,還可向老師反映,取得老師的理解與幫助??煞e極參加各種社團,各種文體活動,在活動中體驗集體的力量和溫暖,盡快融入新集體。
第三,盡快做好個性化的職業生涯規劃。很多孩子在上大學之前,父母對他的唯一要求就是考上大學,那么目標完成,就容易產生懈怠甚至放棄的心理,每年高校都有因為大一新生自我放棄,沒有節制地玩游戲導致缺課太多,掛科太多而被退學的。因此,入學伊始,就要多方面了解自己所學專業的專業前景以及未來職業技能要求,為自己設計個性化的生涯規劃,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會使心理指向集中于一處,這樣無形中會轉移注意力,削弱心理問題對心理的影響,擺脫因不適應而帶來的心理問題。并且有了明確目標,就有了內在驅動力,可促使人變得積極向上,從而更有利于克服各種心理問題和疾病。
祝孩子們節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