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時期的印章發展出現一個新的特征,即由單純的工匠創作專于實用轉到眾多文人的參與。它包含著文人篆印工匠鑿刻和文人的自篆自刻。這當然要受益于當時金石學的發展、文字學的發達,以及書畫款印的興起與文人鑒藏書畫風氣的盛行,使得宋元大批的文人學者投趣并參與印章的研究和創作,印章活動更加頻繁。過去私印常限于姓名、表字、吉語、圖象等形式,而此時則由王侯及文人士大夫們的雅好和提倡,其內容和用途得到廣泛的拓展,形式愈加豐富多彩。
1、閑章
它是此期最重要的印章形式,也是沿襲古代印章形式之外的獨創。宋代是我國歷史一個特殊的時期,政局的動蕩不安和商品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客觀上為文學、藝術的發展提供了一塊自由的土壤。特別是文人藝術(詩詞、書法、繪畫)的發展,為篆刻藝術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宋代的文人,正印其文,有的顯其雅好,有的結緣書畫,有的則以淵博的文學修養和機智巧妙的構思,放棄各種束縛,使印章為其所用,呈現出濃厚的文學趣味和不拘一格的形式內容。
如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的“六一居士”字號印是合“集古一千卷、藏書一萬卷、琴一張、棋一局、酒一壺”加上自己“一老翁”而來。另見記載的還有陳與義“簡齋”印、蘇軾的“東坡居士”印、黃庭堅的“山谷道人”印等別號印。還有隱姓、隱名、隱號印,如辛棄疾的“六十一上人”印、米芾“祝融之后”印等。
此時成語也開始入印,它異于古代吉語印。吉語印是表示祝福、祈愿等,而成語印則多是取自經史子集中成句,以體現文人的修養、志愿、趣味、情感等。史載成語入印之始為南宋權相賈似道的“賢者而后樂此”印。由于文人們的提倡,上至宮廷皇帝玩好,下到文人書畫信札,以古人詩文成語入印為閑章逐漸風靡。閑章的出現,使印文內容擴大到我國文化典籍所涉獵的廣闊領域,稱為傳達士人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同時,使印章由“持信”的實用性質擴展為詩文書畫并行的具有寄情言志的藝術,由“表信”到“表意”,完成了工具印章向藝術欣賞的轉化。
2、印章文字
宋元之時,由于多民族政權的并立,使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不斷融合和發展,印章文字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多樣化。就目前資料看,入印的文字有疊文、漢篆、小篆、款識文、圓朱文、楷書、隸書、草書、蒙文、西夏文、契丹文等十余種印文形式,每種又變化多端,形成了宋元篆刻的突出特色。各種字體中,對后世篆刻影響最大的,當屬“圓朱文”。
圓朱文,亦稱為元朱文,指以流動秀逸、圓轉嫵媚的小篆書寫印文。清代陳煉《印說》中說:“其文圓轉嫵媚,故曰圓朱,要風神流動,如春花舞風,輕云出岫。”宋元文人印章,多嘗試以大小篆配合混用,但效果不好,故為時人所譏。書畫家趙孟頫,為了校時人之弊,以本許慎《說文解字》而“矯之以圓轉”,首先以純小篆用細筆圓轉的朱文書之印章,疏密有致。但這一新的印文形式畢竟初創,故圓轉之中,仍顯得樸拙。但是對后世明清流派的印章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可以說明清流派幾乎全從這里汲取了養料,形成了各自的風格,對篆刻藝術的發展有重要的價值。
3、文人印章的用途
文人印章的興起與文人的雅好、文人的藝術密切相關,所以文人印章的用途莫不與之相關聯。尤其文人書畫的發展,把書畫藝術引入篆刻領域,印章的用途也就與書畫結下了不解之緣。
引首、壓腳章。蓋在書畫起首處的閑章稱為引首章;鈐蓋在左右下角的稱為壓腳章。此類印多取不規則形,亦有方形、圓形及條形者,形式不一。宋元文人多擅長書畫,故引首、壓腳之用便隨文人書畫形式走向完善而被廣泛的采用。
簽署印。宋代繪畫開始有款,但根據宋人趙希鵠《洞天清錄》記載,畫家“郭熙畫于角上有小熙字印。”以印代款。此外,宋徽宗、楊樸之等畫家亦多步趨。在宋元人的題跋、詩稿及信函上也有鈐印,傳世的有“似道”等印。
鑒藏印。此類印包括齋館別號印、書畫收藏鑒賞印。這類印章留存較多,如米芾的“米氏審定”,趙孟頫的“松雪齋”等印。
4、石章的興起
印章材料在宋元時代比較復雜,但是受到材料硬度的影響,一直是書法家書篆,工匠刊印,因此限制了文人的創作。史料記載,元代王冕始以易于鐫刻的花藥石治印,遂開石章之風。明初劉績《霏雪》稱:“初無人以花藥石刻印者,自山農(王冕字山農)始也。山農刻制圖書印,甚古。江右熊中笥所蓄頗多,然文皆陋俗。見山農印大嘆服,且曰‘天馬一出,萬馬皆暗’,于是棄其所有。”
石章硬度低,既能較好地表現書法的筆墨趣味,又能產生鏗鏘有聲的金石氣,故一經發見,便立即廣泛地文文人篆刻所采用,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5、印學的發端與《三十五舉》
印學是以古代印章及印章制度為研究對象,首重研究古代印章的起源、歷代印章制度的沿襲、演變,印章理論及印章創作乃至流派藝術印章等等。時至宋代,由于金石學的盛行,博古家開始注意搜集、著錄和研究古代印章。史載,北宋曾鞏嘗輯古今璽印成《金石錄》五百卷。黃伯思《博古圖說》收印章十七品。此外,薛尚功《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等金石著作中皆收錄有璽印。這些金石學著作,雖然未專門研究印章,但是著錄中多摹撫印文,并附銘識、鈕制等。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印學專注為北宋楊克一輯《集古印格》。其“悉取古今印法,盡錄其變”,已經初具學術研究規模。元代楊遵所輯《集古印譜》,除了印文旁書形鈕之制、印制、印材外,官印還附考略。可見印學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
元代另一部印學著作,吾丘衍所著《學古編》問世后,被公認為印學的經典著作。
吾丘衍,字子行,號貞白,一號房竹、房素,浙江龍游人。其通曉許氏《說文》,同趙孟頫一起,以玉箸小篆入印,力矯時弊,史稱“印學為之一變”。《學古編》前半部分《三十五舉》,以其創作經驗及對古今印章的研究,例舉三十五。前時期舉論書篆之法,后十八舉闡述篆刻之道及創作經驗。除論說篆隸問題的演變及篆刻理論外,更重要的是指出了印章與文字的關系,為明清印學的深入研究開辟了道路。后世學者予以極高的評價,對復興秦漢古法,開啟明清流派印章藝術,創立印學理論起著劃時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