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解,每章一讀。
文:
惠施以此為大,觀于天下而曉辯者,天下之辯者相與樂之。卵有毛;雞三足;郢有天下;犬可以為羊;馬有卵;丁子有尾;火不熱;山出口;輪不蹍地;目不見;指不至,至不絕;龜長于蛇;矩不方,規不可以為圓;鑿不圍枘;飛鳥之景未嘗動也;鏃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時;狗非犬;黃馬驪牛三;白狗黑;孤駒未嘗有母;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辯者以此與惠施相應,終身無窮。
桓團公孫龍辯者之徒,飾人之心,易人之意,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辯者之囿也。惠施日以其知與人之辯,特與天下之辯者為怪,此其柢也。
然惠施之口談,自以為最賢,曰天地其壯乎!施存雄而無術。南方有倚人焉曰黃繚,問天地所以不墜不陷,風雨雷霆之故?;菔┎晦o而應,不慮而對,遍為萬物說,說而不休,多而無已,猶以為寡,益之以怪。以反人為實,而欲以勝人為名,是以與眾不適也。弱于德,強于物,其涂隩矣。由天地之道觀惠施之能,其猶一蚊一虻之勞者也。其于物也何庸!夫充一尚可,曰愈貴道幾矣!惠施不能以此自寧,散于萬物而不厭,卒以善辯為名。惜乎!惠施之才,駘蕩而不得,逐萬物而不反,是窮響以聲,形與影競走也。悲夫!
譯:
惠施以為這些是最大的道理,顯耀于天下而曉示于辯者,天下的辨者都喜歡這樣的學說。卵中有毛;雞有三只腳;楚國郢包有天下;犬可以是羊;馬有卵;蝦蟆有尾巴;火是不熱的;山是有口的;車輪不著地;眼睛不能看見東西;指稱不能達到物的實質,即使有所及也不能窮盡;烏龜比蛇長;用矩畫出來的不方,用規畫不出圓;鑿孔不圍繞孔內的枘木;飛鳥的影子不曾移動;箭鏃發得得急速,卻有不行進不停止的時候;狗不叫;黃馬驪牛是三個;白狗是黑色的;孤駒不曾有母;一尺的杖,每天取去他的一半,萬世都取不盡。辯者用這些論題和惠施相對應,終身沒有窮盡。
桓團、公孫龍都是辯者一類的人,迷惑人心,改變人的看法,能勝過人的口舌,卻不能折服人心,這是辯者的局限。惠施每天用他的知識和人辯論,獨自和天下的辯者創造怪說,這就是他們的概略情形。
然而惠施的口辯,自以為最能干,說“天下偉大么!”惠施有雄心而不知道術。南方有個叫黃繚的奇人,問天地所以不墜不陷,以及風雨雷霆的原因。惠施不加推辭而回應,不加考慮而對答,遍說萬物,說個不停,多得不窮盡,還以為說得少,還附帶一些怪說。他用違反人的常理作為實情,想要戰勝他人獲取名聲,因此與眾人不協調。弱于德的修養,強于物的究析,他走的道路是彎曲的。由天地的大道來看惠施的才能,他就像一只蚊蟲那么徒勞。對于萬物有什么用呢!他發揮一技之長還可以,要是說能進一步尊重大道,那就差得多了?;菔┎荒軌蜃园灿诘?,分散心思于萬物而不厭倦,終而以善辯為名。可惜啊,惠施的才能,放蕩而無所得,追逐萬物而不回頭,這是用聲音來止住回響,形體和影子競走??杀?!
(本章講惠施“辯者二十一事”,以譯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