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那些用來描繪性格的詞匯,如自卑、自信等,實際上表達的都是關系,都要借助關系的框架才能準確理解它們。
比如說自信,我們習慣說自信是“自己相信自己”。但從邏輯上講,是沒有“A相信A”這回事的,有的只是“A相信B”,所以“自己相信自己”這個說法準確的意思是“自己的一部分相信自己的另一部分”。
用“內在父母”和“內在小孩”的概念講,自信就是“內在父母相信內在小孩”。如果在童年時,一個孩子從父母那里獲得了足夠的相信,他就會把這個關系模式內化到內心,從而形成了自信的內在關系模式。同樣的,自卑就是“內在父母不相信內在小孩”;倔強,就是“你又不愛我,憑什么讓我聽你的”。
所以說,任何一個用來描繪性格的詞匯,都可以放到關系的框架內去理解。
2-人和人談話時,必然在傳遞兩個層面的信息:事實和情緒。所以,我們要去辨析,對方傳遞的客觀事實信息是什么,傳遞的主觀情緒信息又是什么。客觀事實要尊重,而謬誤要駁回;主觀情緒要共情,而垃圾情緒則要駁回或化解。
3-在關系中,我們會玩各種自戀的游戲,去追逐“我是對的”、“我比你強”這種自戀感。一旦有人,在不破壞我們自戀的情形下,和我們構建了基本平等的關系,我們會發現,這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這種關系,也是最舒服的。
因而構建健康的關系,可以換成“ 如何構建平等的關系 ” 。
既然我們說,內在關系模式就是一個人的命運,那么,做父母的,和孩子構建一個平等而相互尊重的關系模式,應該是父母能給孩子的一個最好的禮物了。
4-如何去構建更健康的關系,這可以概括為三點:
A.形成從關系的角度看問題的視角,要知道當下的關系模式,都是內在關系模式的展現,而內在關系模式,則是內化了童年關系模式的結果。
B.當對方的互動太有問題時,可以從觀點之爭中跳出來,“抄后路”,也就是點出對方互動中的心理邏輯,點破他試圖構建的內在關系模式,這是“破”。
C.尊重事實,化解情緒,轉而去構建平等的關系模式,這是“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