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認知世界的方式,并不是通過一些媒介來徹底顛覆別人的固化思維,而是用靜水流深般的表達,來確認別人心中早已承認的東西,或價值觀。
如果我們能夠做到這一點,我想這就是個體的價值。
但是人的固化的思維方式,是很難將未來某種機制考慮在內的。例如我們不知道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情,到底在將來會朝向哪一個方向走。現實中,往往是我們在堅定地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未來的某種達成總會不期而遇的出現,以至于順便實現了當初我們希望達成的另一個愿望。
博客誕生的時候,沒有人想到個體的表達會把自身塑造成行業的專家,塑造成自媒體的流量網紅,因為自我表達在博客時代,在我們當初設想的目標定位中,僅僅是將紙質媒介換成了電子媒介而已。但是隨著各種表達渠道的逐漸出現——直播、公眾號、朋友圈——愣生生將自我表達的價值橫向擴展,我們原先設想的寫給自己看的東西,價值傳播的結果,誰也沒想到會有一天能夠在市場上兌現成了真金白銀的鈔票。
我們常說人要有自己的價值,但是傳統的觀念中,價值的塑造是標準化的。我們要做一個什么樣的人,我們要成就什么樣的價值。然后對于這個目標,我們規定自己一天做些什么、做多少量,都會有一個量化的考量和設定,然后大家在通往設定的這個目標的過程中,堅決地執行這些量化的考量和設定。因此可衡量的目標,成為了我們絕大多數人實現所謂的價值的一種手段。
這種手段其實不具有稀缺性,因為大家都是這樣做的。中間的過程,無非是毅力的投入和身體的物理性消耗。
但是這個時代的偉大之處就在于,這種傳統的標準化的衡量手段,現在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我們要承認的是,固化的傳統標準化的衡量方式,其支撐的資源,是極度有限的。
例如兩個同等智力的人,用同等的努力和同等的態度,來追求一個同樣的目標,如何區分出來兩個人的價值是不同的?因為人的終極意義,其實體現的就是不同的價值觀。而同等的條件和環境、以及同等的資源付出,怎么會產生不同的價值觀?
這是一個很微妙的東西。那么,我們就需要問自己,追尋這樣的價值觀,或者說采用的實現這種價值觀的方式,是否有必要?
古人說殊途同歸,但是這個“殊途”其實是極度缺乏的,是極為有限的。
因此是不是需要換一種思考方式,來讓我們達致最終的結果?
其實每個人內心深處所思考的東西,或者說想要追尋的東西,都差不多。我們之所以處于這樣的窘境,本質上還是由于我們對于未來的目標,在當前的機制設定中,很難量化出來一套預期機制。一來是因為大家預期的都是自己能夠想到的東西,大家都這樣想,勢必競爭激烈,達致目標的過程就會非常艱辛,成功的概率就不會高;二來是因為思想和技術手段的突破,朝向是非常不確定的,人是很難預估的。
在這種環境下,我們往往感到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成為了我們各種情緒的始作俑者。我們迷茫、灰心、失望、大悲大喜、痛苦抑郁。都是因為以上的兩個原因造成的——傳統的路子走不通,未來的朝向又不確定。對于個體而言,帶來的基本上都是情緒上的變化。
我們該怎么做?
我曾經有過一個夢想,一輩子如果能寫一本書,我就可以安然地倒在墳墓中了,就覺得一生無悔了。我之前設想的這本書的主題是關于個體生存在歷史中的作用。但我知道,諸多的歷史學家、很牛的大學者、以及數不清的文字從業者都可以寫這些東西,我實現的概率極為渺茫,或者說根本實現不了。我寫書也就是做做夢而已
但是在2012年華東鋼貿商近九成死掉的時候,幾個鋼貿商老板跳樓,讓我深深震驚了。當時也正是一種新型的商業模式興起,那就是電商。我開始逐漸觀察這種商業模式,寫了一些博客,在寫作的過程中,微信公眾號也興起了,我的很多文章被轉載,后來又出現了一種叫自媒體的玩意兒。當時基本上是一篇垃圾文字,也能被到處轉載。
我成了那個風口上的豬。
后來順理成章,出版社找到我,直到現在出版了三本書之后,我才有所感悟——我之前設計的那套寫書的設定系統,其實是無效的。
因為我并不會知道,我出書的最終目標達成,會和一個華東鋼貿老板的跳樓聯系在一起。
在當前這個時代,人的價值的最終達成,差不多都是偶然事件。而這些偶然事件是很難設定在我們傳統的評估體系中的。
因此,市場上出現的各種雞湯,絕大多數都是錯誤的,為什么呢,就是因為,這些文章通過評估你早已承認的東西,來讓你更加確信你心中早已確定的東西。
這是一門生意。
因此我們每個人或許要做的,就是,承認每個人都有多元化的價值,并有無限擴展的可能。或許有時候做做強化別人已經確認的東西的生意,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但是,前提是,接受一切非標的東西,并做好等待驚訝的準備。
或許這樣,人才會活的有意義些。
朦朦朧朧的想這些東西,有時候真覺得挺有用的。
祝大家晚間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