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小女兒,有拖延癥,一拖十五年。對于今年這個節日的預謀,是整理父親的舊照。
感恩拍照的人。
父親和孫輩們
父親和他的大孫子
父親和他的小女兒
2005年父親的外甥小輝回家
父親的外甥們不遠千里回來,所拍照片中,極少幾張里有父親,珍貴;父親的調皮外孫和乖巧外孫女,用當年那相素很低的偽智能手機拍下的“最后一張照片”,真好。火爐旁邊的墻上,掛著父親的小女兒的衣服。
最后的照片
父親喜歡戴鴨舌帽。
有一張相片,疑似坐在翠湖邊拍的,是前些年父親的二姐從營口郵寄回來交由父親的小女兒保管的。加上另外兩張相片,都是上世紀80年代末,父親背井離鄉討生活時拍的。用父親的話說,沒活路做時就到處逛耍,到有些景點有人勸他照相。憂郁的笑容,難掩生活的萬般艱辛。
一張快照
昆明金殿
疑似翠湖
父親是他的小女兒了解的最早的“打工者”。只有過年時候才會回家,改善一家子的伙食。有時父親會用并不豐富的語言,斷斷續續的講述他眼中的昆明,這讓他的小女兒有了最初的昆明印象。那時十幾歲的小妹兒,曉得給父親洗衣服,不懼冬天冰冷刺骨的水凍紅雙手。奇怪的是,費勁巴力清洗過好幾遍,看起來已經干凈的衣服,總能擰出淡黃色絲滑的水來。是泥土亦或是粉塵,如此頑固入紗,很難想象那是怎樣的工作環境。父親輕描淡寫的提過,曾在楚雄某地數月,吃的是隨澄都澄不清的渾湯湯水。
多離別。
父親的小女兒在拖地,父親說:“妹兒,我走了哦。”女兒應了一聲,抬頭深深地看了父親一眼,想要把那一幕刻在腦海里,父親眼里的不舍被女兒瞬間捕捉。稍后她站在窗前,默默搜尋到樓下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的父親,目送著他那紙片人似的身影,漸行漸遠。
夢里,向來寡言的父親對小女兒說:“以后我不來了的。”
果真。
父親的小女兒覺得,就這,父親完全可以說話不算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