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老師說過,對一個事情做最后判斷,需要在自己的心里走一套流程,分四個步驟:事實判斷、是非判斷、價值判斷、道德判斷。這四個順序是不能亂的,也就是說每個基礎判斷都是下一個判斷的前提,這是因果關系,我們得擰得清。
最近這段時間,釘釘一直是卡在我心里的一道坎,每天熟悉功能、宣傳推廣、邀約部署,還要定時匯報、上傳總結,占據了我大量的時間,但是結果依然不盡如人意。尤其是我一開始并不重視,也不認為釘釘這個事情有用的前提下,公司給我安排了這個任務,就顯得更加的狼狽。到現在,掛著部署專家的頭銜,我都沒有理解釘釘于我而言,究竟有著怎樣的關系,工作任務或者業余鍛煉?
按照易老師的說法,我嘗試以這四個步驟來做一個相對科學的判斷!(僅代表我個人)
一、事實判斷:
官方定義:釘釘是一種工作方式。
是幫助企業完成數字化、智能化的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
釘釘,從一開始就是為了中小企業而生的,準確地來說,就是為了幫助中小企業的決策
者也就是老板更加有效地管理企業。我個人作為一個普通員工來說,因為釘釘對于工作狀態的約束,整體來說是比企業微信的體驗感要差的。
但一個可怕的事實是:企業決定引進釘釘,做決策的人不是我!那么在做價值判斷之前,有一個基礎判斷是:我必須使用釘釘,并且完成公司安排的推廣部署任務。
二、是非判斷:
釘釘于我究竟是好是壞?
按照目前最直觀的感受而言,那肯定是糟糕的,每天多了很多工作,還受到了各式各樣的限制。那如果就以我本身的工作而言,釘釘確實方便了很多工作,比如說:出差、費用及各項審批、日常考勤、工作匯報等等。
于是我發現,釘釘于我的工作本身是好的,但是對于釘釘對于我附加的限制以及繁瑣且我認為沒有太多商業價值的工作內容是排斥的。我不是討厭釘釘,而是討厭公司關于釘釘強行增加的工作安排!我想工作,能工作,但我不希望被強制工作!
三、價值判斷:
對于公司來說,釘釘帶來的價值幾乎可以忽略的,哪怕費了大周折、大力氣去干這個事,安排了一個團隊,但最后的企業收益為0,或者說要很久很久才能體現。站在公司的角度,釘釘帶來的收益,以其他方式來做或許收益更明顯更快。
對于我個人來說,釘釘本身的價值不大,但因為做釘釘的工作帶來的價值也許會更大。外呼,可以直接鍛煉與客戶的交流以及表達;尋找客戶,其實就是一次對未知的探索,對商業的拓展;文字,是對工作的思考記錄,對一段時間的系統化總結;使用,是對信息化工具的理解,對Saas的一次重新解讀...。至于物質收益,可以忽略不計,更直接的說,就是0。額外做釘釘,并不會帶來金錢收益,但會付出更多的時間和人力成本。也許可以思考一下,如果做其他的替代性工作,是不是有更大的精神和物質收益。
四、道德判斷:
很明顯,這個就是在自己的判斷里做決策,需要的一個道德基礎。做的任何決定,是需要滿足我的道德觀的,是符合我對世界的道德認知。
那么做釘釘,是公司下發的一個工作任務,按照負責任的態度,這個事情,我需要去完成。我會給公司適當地提醒,這個事的風險和低收益,但如果公司依然要執行,我即使有情緒,也要繼續工作。這是符合我對工作的道德觀的。
但如果是臨時強制性的,要求我完成多少多少次電話外呼,完成多少多少文字的記錄,多少多少客戶的尋求,我肯定是拒絕的。在我的原有工作之外,額外附加的工作,可以接受,但不被動強制接受。人與人相處、同事,在職務上有高低,人格上是平等的,以職務上的優勢強制安排附加的工作任務而不經過工作者當事人意愿的,這種行為不符合我道德觀里對于工作的認知。
還好,目前公司的工作安排都會經過我的意愿,我很慶幸,也很感謝。
如果非要總結“釘釘對我而言到底是個啥”的話,我的理解是:
釘釘是一個辦公方式,一個可以相對簡化企業流程的工具;
釘釘是一份公司下發的工作任務,需要做的是完成它的推廣以及部署;
釘釘是一件做起來耗時間人力,卻在經濟上收益甚微的事情,我指的是對于目前所在的企業以及我本身;
釘釘是一個做起來很煩,效果也不明顯,但是持續做下去,在個人的成長和素養沉淀上呈現厚積薄發的這么一個現象的東西;
釘釘是一個本身不帶道德屬性的中性詞,卻因為使用者的使用妥當與否,而引起全民追捧或者抵制,因人而異、因企業而異、因環境而異。
釘釘是一個企業在用的,我個人也在用的,但不喜歡額外的過度解讀的這么一個工具,談不上有多么討厭,也談不上多喜歡,可以當做工作,也可以當做鍛煉的方式。
釘釘,去嘗試吧,去執行,但我仍舊保留我對它的一如既往的情緒,好的或者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