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縣實驗小學? 吳雪鳳
“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朱永新教授在以《在閱讀和寫作中幸福成長》為題的報告中的這個觀點,我深以為然。但提起閱讀史,我卻是很慚愧的,因為書好像讀的不少,正經讀過的卻沒有幾本。
我生在七十年代,一個物質相對貧乏的時代,作為一個農村娃,沒有來自父母的耳濡目染,沒有濃濃書香的家庭氛圍,除了學校發的幾本課本,沒有多少可讀的書。但好在自己的書念的不錯,在班級中成績一直不錯,老師要求背誦的課文總能背的滾瓜爛熟,一直到現在,還能隨口背出幾句“小金花,不要哭啦,擦干眼淚給我們唱一支《搗米謠》吧。怎么?心里難過,唱不出來?你一向是個剛強的孩子啊!……”“天灰蒙蒙的,又陰又冷。長安街兩旁的人行道上擠滿了男女老少。路那樣長,人那樣多。向東望不見頭,向西望不見尾。……”背誦時,未必能真正理解文章的深刻內涵,但它們為我的精神成長打下了底色。
同樣是70年代的人,這樣的情況是很普遍的。但和同齡人相比,我卻是幸運的——我有一個愛讀書的哥哥。哥哥初中沒有畢業,就在父母的要求下,回家擔負起重擔,開著家里唯一的大卡車全國各地跑。有了這輛卡車,家里的經濟并不覺得緊張,也有了可以買書的余錢,當然,有余錢的僅限于我大哥。而對于我們,最大的好處是,時不時的會在家里發現幾本厚厚的書,那時放學后也沒有多少作業可寫,閑暇時間,就開始偷偷的拿起這些書讀了起來,也不管這是什么書,讀了有什么用,就是讀。
跟著哥哥的興趣,讀了不少的武俠小說:《七劍下天山》《萍蹤俠影》《射雕英雄傳》《天龍八部》《笑傲江湖》《倚天屠龍記》《小李飛刀》《楚留香傳奇》……只是單純的被書中精彩的情節吸引,一本一本的讀下去,不知不覺,竟然讀完了金庸、梁羽生、古龍所有的武俠小說,還會時常和人討論起這幾個作家武俠小說風格的異同。在和別人交流的過程中,發現我讀過的書,別人竟然沒有讀過,心中會涌現出一種自豪感。慢慢的,同學們想要看什么書會找我借,我也偷偷的把書拿給她們看。讀這些書,無疑鍛煉了我的思維,培養了我的自信,也讓我養成了讀書的習慣,雖然我當時未必能意識到。
父母、老師都覺得讀課外書是會影響到學習的,我的讀書大都在偷偷的進行,有時壓在床底,晚上睡覺時看,有時壓在課本下,上課時偷偷看,也因此被父母批評、被老師責罰、被校長沒收。后來迷上了瓊瑤的愛情小說,把一句句或凄美或豪壯的詩詞摘抄到筆記本中,不自覺的背誦和運用,對于古詩詞的熱愛或許就是從此開始。所閱讀摘抄的內容也開始不限于書本,還記了滿滿幾大本的歌詞。在父母老師的圍追堵截中,我讀完了能借到的所有的愛情小說、武俠小說,在十六歲那年,進入了師范學校。
現在回想起來,整個初中階段,竟然沒有讀過一部名著。
初中階段的讀書是隨意的,沒有策略沒有目的。在師范學校,發覺同學們捧著在讀的書,我竟然一本都沒有讀過,感覺應該讀幾本名著。好在手里有每月幾十塊錢的生活費,女孩子吃的少,事實證明,還可以吃的再少些,于是陸陸續續看完了諸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巴黎圣母院》《三個火槍手》《傲慢與偏見》《基督山伯爵》等等外國名著,還擁有了自己購買的第一本書《紅樓夢》。
十幾歲時讀《紅樓夢》,只是去關注情節和人物,敬慕林黛玉的才情,為她的命運唏噓;羨慕寶黛的愛情,跟著人物喜怒哀樂;鄙視寶釵的世故和圓滑,埋怨她破壞了寶黛的愛情;憎惡王熙鳳的跋扈和囂張,對她的結局拍案叫好;對于那些大段的描寫和滿章滿篇的詩詞,基本都是一掃而過。二十幾歲讀《紅樓夢》,在羨慕書中眾女子才情之外,開始關注書中流光溢彩的詩詞,摘抄了一些也背會了不少,甚至在偶爾吹牛時會宣告:我會背《紅樓夢》中所有的詩詞。真是羨慕那時候的好記性,這些詩詞隨著年齡的增長已經全部都放回書里去了。生活中也遭遇了一些不公和委屈,開始吟誦“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陋室空堂,當年胡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蛛絲兒結滿雕梁,……”在忙碌的工作和家庭生活中,不知不覺到了三十多歲,再次捧起《紅樓夢》,書換了好幾個版本,心情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開始不喜歡林黛玉的尖酸刻薄、孤高氣傲,欣賞薛寶釵的寬容隨和、世事練達,羨慕王熙鳳的精明潑辣、殺伐果決。四十多歲再去讀,讀出了人生的不容易和小人物的悲哀。人生經歷會充實對書的理解,更明白了“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這首詩的含義。
都說《平凡的世界》這本書適合高中生來讀,因為它講的是發生在高中階段的故事。但我是到三十多歲才讀了這本書。是的,我三十多歲才開始讀這些現實主義題材的小說,開始對路遙、賈平凹、陳忠實等現代作家的作品真正的感興趣,雖然以前也讀過像《白鹿原》《人生》等書,但真正感興趣卻到了三十多歲。這個階段讀了大量的此類書籍,特別是莫言獲獎以后,運用借書證和電子書讀了《豐乳肥臀》《酒國》《檀香刑》等十幾本書,大都囫圇吞棗,只圖情節的吸引力,以度過漫漫歲月。
在這一階段,因為新教育教學思潮的影響,開始關注孩子們的閱讀,回歸童書的閱讀,跟著孩子們讀完《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格列佛游記》《稻草人》《草房子》《騎鵝旅行記》等上百本兒童文學作品,知道了還有那么多人在從事兒童文學的創作,除了安徒生之外,還有那么多孜孜不倦進行兒童文學創作的作家。也因為教學的需要,在學校的倡導下,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鄭杰的《給教師的新100條建議》,還讀過一些教育名家的書籍和教學實錄,如靳家彥、于永正、竇桂梅、支玉恒、孫雙金等。作為母親,閱讀了龍應臺的《目送》《親愛的安德烈》等書,還把這些書作為禮物送給自己的朋友。
因為微信的廣泛使用,各種利用微信進行的讀書活動也逐漸興起,大家都在宣揚碎片式閱讀的好處,我加入了“熊貓書院”讀書社群,參加了“十個月提升自己”的活動,利用每天十幾分鐘的時間,閱讀書院每天推出的書本章節的概述或簡介,周日還有讀書測試。十個月堅持下來,每天匆匆忙忙的讀,好像讀了不少書,但現在回想,一本書的名字都想不起來了。這種匆匆忙忙的碎片化的閱讀,似乎除了證明我曾堅持了那么久以外,似乎沒有留下多少痕跡。倒是之后靜下心來,買的兩本書《解憂雜貨鋪》《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蘇菲的世界》《麥田里的守望者》《一個人的朝圣》讓我細細品味,頗為感慨有所感悟。再次證明了讀書“切忌在匆忙”的道理。
對毛筆書法的突然興趣,我報名參加了一個網絡書法學院“墨客書院”的學習課程,在老師的要求下,讀了如《叫魂》《商周春秋》《諸神的蹤跡》《安持人物瑣憶》《雅宜山色》等十幾本書,學習從另一個角度切入生活去思考去理解所看到的一切。
這一階段的讀書雜而亂,完全是跟著生活、隨著興趣,不講究讀書方法,不講究讀書方式,隨意隨緣而為。讀專業類的書籍,缺乏交流渠道和深度思考,自己的理解有限。雖讀了不少書,但能留在記憶中的似乎沒有多少,很多知識都是當別人提起時,似乎知道,但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2017年,學校邀請余映潮老師在我縣成立了“余映潮專家工作室”,我有幸參與其中;同一年,我們又成功申報了省級課題《小學語文古詩詞多文本課堂教學策略的研究》,想要把余映潮的教學理念與古詩文多文本閱讀結合起來。深感學識不足,不足以支撐自己的學習和研究,才開始要求自己深入的去讀書,也直到此時,才明白把讀書研究和教學深度結合的好處。期間粗讀了王國維先生的《人間詞話》,葉嘉瑩先生的《唐宋詞十七講》《迦陵說詩叢書》等,研讀了余映潮老師的《余映潮中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實錄及點評》《余映潮說語文》《這樣教語文——余映潮創新教學設計40篇》《余映潮文言課文教學實錄及點評》等書籍。由于下半年要進行的是關于寫作教學的培訓,因此現在手頭研讀的是余映潮、張水魚主編的《寫作的智慧》,管建剛老師的《我的作文教學六講》等寫作方面的專業書籍。
從頭讀來,自己的閱讀史也正如自己讀過的書一樣,雜亂無緒,但真實如一步步走過來的路、一日日度過的歲月。想起來的、想不起來的書籍,也和經歷過的那些能想起來的、想不起來的事一樣,或清晰或模糊。床頭那本厚厚的《圣經》和書桌上那本薄薄的繪本《小王子》,它們都曾融入了我的血液中,在我的精神之地中撒下土壤,使之逐漸變得厚重,成為解讀我的成長密碼和精神世界的密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