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少年因為經歷的事情不同,因為所處的環境不同,因為陪伴的人不一樣,所以每個人的少年時代都是與眾不同的,都是難忘的,不管那是好的還是壞的!
我的少年時代是我一個人度過的,那個時候,我與父母不在一起,他們為了工作去了另一個城市,每一年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會相聚片刻。因為他們工作特別忙,即便相聚,也沒有更多話題聊?,F在想起來,我與父母之間最多的對話大約就是關于生活費。他們從來不過問我的學業,不過問我想要上哪所大學,不過問我是否有早戀問題,也不過問我的興趣愛好……我每個月的生活費都是固定的,就連每個月給我匯生活費的日期都是固定的時間,金錢不多不少,時間不早不晚。
雖然我少年時代沒有父母的陪伴,但好歹中規中矩,和大部分人一樣,順著一條道平穩前進。但是我的弟弟就不一樣了。他像故事中的杰西一樣,在17歲的那一年輟學了,當我的父母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他已經輟學一年多了。沒有人在乎他這一年都干了什么,也沒有人問他為什么輟學,爸爸通過關系,給他找了一個手藝師傅,將他送到了北方的一個城市,那里距離我們都很遠。直到離開的那一天,爸爸也沒有問弟弟是否愿意。
至此弟弟和爸爸之間就橫亙著一條無法跨越的鴻溝。所以,當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我在想,如果當年,爸爸能夠像書里的大衛一樣,與弟弟溝通一下輟學的事情,是不是事情會向著另一個放向發展。
但,并不是每一個父親像大衛一樣,重視兒子的少年時期的叛逆,也并不是每一位父親,都有機會和兒子一起重新成長,重新出發。
《曾經少年》講的是一位父親大衛,在兒子出現厭學情況的時候,經過深思熟慮,最終決定讓他退學回家。他并不知道這個決定是否正確,所以他想到一個辦法——通過看電影,來對兒子進行教育。
這種方法并不適合所有家庭。
故事中的父親大衛是個資深影評人,所以他可以根據需要選擇適合的影片,并且能夠引導兒子重點關注影片的某些有意義的地方,甚至能通過某些細節,讓兒子發現所表達的觀念或者想法。
雖然,這是一部小說,但不得不說,整本書最精彩的地方,寫的最好、最流暢的地方,依然是影評部分。這大約是和作者本身就是影評人有關系。
文中出現的第一個影評,也是父子倆看的第一部電影——《四百擊》,作者在觀影結束,對電影的結尾有這樣一段描寫:
安托萬從少管所逃出來,他跑過田野,穿過農舍,跑過蘋果樹林,一直跑到令人眩暈而海邊。就像他從來沒有見過海似的。它如此寬闊無垠!它似乎在無窮無盡地延伸。他跑下一段木階梯;他沖向沙灘,在哪兒,波浪涌起,他緩緩回頭并望向鏡頭;畫面凝固……
無論是作為影評還是作為小說的一部分,都是非常精彩的一段,很有寓意。最主要的是,它很符合當下杰西的境況。
對于每一個厭學的孩子來說,學校大約就是安托萬待過的那間少管所。退學后的杰西就像從少管所出來的安托萬,他努力逃開那個他討厭的地方,他以為逃開那里就是自由了。
大衛對于兒子杰西的教育,不僅僅是看電影這么簡單的事情,而是每次電影后與兒子的溝通與交流。
任何一段關系,無論親密與否,想要長久,溝通是必不可少的。很多人都明白這個道理,但是作為父母,卻鮮少有人能夠真正的、平等的與自己的孩子溝通。中國的父母大部分都屬于高高在上的那一種,對于孩子的教育永遠是命令式的。
大衛作為一個父親,他用電影里的安托萬來提醒兒子,逃開了那個他討厭的地方,是否有想過以后呢?逃開以后該做些什么?
同一個問題,因為這部電影的存在,讓杰西從被動思考到主動思考。
同時也是大衛在思考的問題?
兒子從學校退學之后,大衛的事業也進入了瓶頸期,無法突破,甚至頻頻倒退。
他在引到兒子思考人生的時候,也在不斷思考自己的人生。他也崩潰過、懦弱過、質疑過自己……
當杰西在經歷迷茫的戀愛、失戀后,慢慢找回一點人生的方向的時候,大衛也從事業的低谷期走了出來,迎來事業的轉折期。父子兩個人的人生都有了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