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親愛的家長朋友,大家晚上好!這里是“上小學那些事兒”公益課堂,我是沐兮老師,很高興與大家一起度過這個愉快的夜晚,那么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你應該早知道——入學好習慣培養》。
我們都知道孩子在幼兒園里,每天都會有專門的生活老師去打理孩子們的生活起居。早上來到幼兒園,生活老師就會帶著孩子們吃早飯,帶他們洗手穿衣,事無巨細,甚至有的時候孩子突然間想方便的時候,仍然會有生活老師進行打理。這樣對于家長來說,心里會有很大的安慰,你會特別放心孩子在幼兒園里。而且在幼兒園里還有專門的班主任老師進行每天的授課,學習的間隙,老師還會帶著孩子們到相應的活動區去進行玩耍,中午的時候還會有專門的午覺床和足夠長的午覺時間……
但突然間來到小學,他們一定會對小學的作息時間感到陌生。對于小學的學校環境也會感覺到非常的新奇。突然間來到這樣一個大的學校,會比原來的幼兒園可能會大上幾倍,甚至是十幾倍。見到的人也會相應的變多,孩子們之間的矛盾可能也會因此而增大。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大多數家長們都會手忙腳亂,特別是小學的第一年!那么,如何從一個幼兒園的學生華麗變身轉化成一名適應性極強的小學生呢?我相信這是一個大家都特別關心的問題。
現在一家都是一個孩子,甚至常常是6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所以很多寶寶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習慣。殊不知正是家長日常生活中的錯誤做法才導致寶寶這樣“懶惰”的。下面讓我們來聽聽下面兩個鏡頭,你是否熟悉:
鏡頭一:“寶寶快來吃飯,張嘴!”張奶奶跟在孫子后面,瞅準時機不時喂上一口飯。小孫子卻東張西望地一會兒跑到這兒,一會又拿起小車子“嘟嘟”地開起來,嘴里含著一口飯怎么也不咽下去。
鏡頭二:“要遲到了!快點,豆豆快起來,來伸手穿毛衣!”雖然兩個鬧鐘不停地響,今年剛上一年級的豆豆還是不愿起床,媽媽只好過來掀起被子,然后幫他穿衣服;而這時奶奶正依次把孫子要用的牙膏擠好、洗臉水倒好,飯盛好,而爸爸則負責背豆豆的書包、拿好帽子、手套等,全家人都在一起忙乎這一個孩子。每天這樣的起床大戰都在上演------
事事包辦要不得
現實生活中,像寶寶和豆豆這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孩子不在少數,專家表示,“有些家長覺得孩子還小,什么也做不了,就這也不讓動,那也不讓碰,結果孩子大了,什么都不會做。那究竟在一年級來臨前,我們應該做好入什么樣的準備?來面對即將迎來的困難與挑戰呢?讓我們能夠從容不迫地去融入到一年級的小學生活。以下是我整理的幼升小必備自理能力,習慣培養準則!請大家認真閱讀,并提出寶貴的見解。
一、自理能力篇
常言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比绻粋€孩子沒有自理能力,不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辦,也不會如何辦,那么孩子做事就會沒有條理,也就無法具備良好的學習能力,如果不具備良好的學習能力,思維也就得不提升,就無法在紛繁的競爭中險中求勝。歸根結底,自理能力的培養才是一切開始的源頭,我在《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動手能力》這篇文章從曾經提過,中美孩子的家務清單對比可以看出我們國內的家長只重視孩子的學業水平,努力培養學習上的尖子生,優等生,覺得做家務活簡直是浪費時間,浪費生命,很多家長也是過于溺愛,舍不得讓孩子去干這干那。但這究竟是愛孩子還是害了孩子呢?所以各位親愛的家長朋友們,一定要養成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首先要學會自理,才能學會自立,當你不在他身邊的情況下,自己也能夠獨立解決問題,獨立面對困難與挫折,最后成為一個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孩子。
生活能自理,是孩子走向獨立的起點。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他們都需要學會自己解決可以自理的事情,逐漸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例如:自己要能夠在規定的時間穿好衣服,刷牙洗臉,疊被子,自己獨立吃飯,穿好鞋子出門,這里要注意,如果孩子上學穿的鞋子是有鞋帶的,盡量不要太長,以免孩子絆倒,要提前教會孩子自如地系好鞋帶才能穿到學校去。同時家長要分配給孩子一兩項家務勞動作為每天必須完成的任務,如掃地、拿牛奶、分碗筷、倒垃圾等;去超市購物前,請孩子列(畫)出購物清單,并負責提醒大人把清單上的物品買全。
二、 學習準備篇
1.學會整理書包。家長要教會孩子整理書包的好習慣,讓他能夠學會分類。通常我們的書包不要過大,書包里會有幾個格子。把自己常用的東西分門別類的放到對應的格子里。中間的大格子可以放書本,要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進行整理。要把相同類別的書本放在一起,設想一下如果在課上的時候,老師需要拿出什么樣的書,孩子就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書拿出來。這樣的孩子一定是做事特別有條理的!大家可以在家里與孩子共同完成整理書包的游戲,讓孩子先進行整理,他們整理完畢以后,家長模仿老師的樣子說出指定的書本,孩子要在三秒鐘之內能夠把數學書找到,并且拿出來放到桌面上并且馬上坐端正即為成功。這樣經常練習的話,孩子能夠注意力非常集中,而且又快又好的把對應的東西拿出來,這樣也養成一個非常好整理的習慣。孩子也會非常的自信,愿意參與整理書包的這樣一個互動中。
2.削鉛筆。鉛筆一定要在家里削好,每天晚上睡覺前,檢查自己的書包??纯吹诙焖行枰臇|西都已經準備好了。應該在鉛筆盒里放至少五支鉛筆,并且每支鉛筆的頭上要用相應的筆帽扣嚴,寫上孩子的名字。因為有些班級老師不會讓孩子們在學校削鉛筆,所以希望家長讓孩子自己獨立練習削鉛筆,可以提前給孩子準備好電動的轉筆刀即可。
2.寫名字。初到一年級,老師會讓所有的孩子都記住自己的名字以及同班同學的名字,所以每個家長都要教會孩子自己書寫自己的名字,并且要求工整干凈。家長要給孩子提前準備好相應的田字格本。孩子要能夠在田字格本上工整大方,干凈的書寫自己的名字。在此基礎上,要學會寫父母及親屬的名字,還有自己家所在的居住地、父母的工作單位等等。
3.翻書習慣
初到一年級,上課的時候,老師會讓孩子們把書翻到第幾頁,所以在此次我們要讓孩子能夠迅速的學會翻頁,同時也鍛煉孩子的手腦的一致性。當家長說出59頁孩子要能夠迅速找到59頁,翻到38頁,能夠迅速找到38頁!
學會整理桌面。首先在家里就要養成一個整理的好習慣。要學會整理自己的書桌,將自己書桌桌面上的東西,分門別類的進行整理,同一類的要放在一起。這需要家長進行輔助培養。
學會記作業。有的孩子上學后,不會自己管理學習用品,甚至不會記作業,是因為他一直習慣于一切都有人操心、代勞,還沒意識到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是每個小學生必須完成的任務。所以為了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家長有必要給孩子準備一個專門記作業的記事本,每天老師留的作業,第二天需要帶到學校來的學具都應該記在記事本上,做備好一項畫一個對號,或作出其他符號標記,讓孩子養成做事有條理的好習慣。
書寫工整——“前書寫”練習。常言道,字如其人。在書寫方面,家長更要注意把握住孩子的書寫速度,一筆一劃寫準確,寫工整,讓孩子養成一個好習慣,可以讓孩子把寫完的字與書上的例字進行對比,然后再重新修改,這樣縱向比較完以后,孩子更容易發現自己的不足。除了利用游戲、手工等訓練孩子的精細動作和手眼協調能力外,“前書寫”練習也可以為孩子入學后的正式書寫打下基礎。
方法是在田字格中畫上有趣的圖案,或阿拉伯數字1~10、自己的名字等,書寫的內容由簡到繁,由易到難。每天練習10~15分鐘。
這種練習的目的是激發孩子對文字、數字等符號的興趣,訓練書寫姿勢,提高控筆能力,了解書寫的規范(寫在田字格的中央,按照正確的筆順寫等)。
大膽發言。我們第一次課的“譯淼”提到過:發言說明孩子一直跟住老師的語言在思考,發言正確就會更有成就感,更愿意聽講。發言錯誤就會關注正確答案到底是什么。所以一般能夠自己舉手發言的孩子正確率較高一些。關于如何培養積極積極舉手發言的能力如果家長們有需求,那么我們還可以有后續課程的跟進。
三、家里:時間管理篇
孩子要有時間概念,步入一年級,步調與幼兒園一定是不同的,這就需要家長了解學校的作息時間,讓孩子們體會一節課40分鐘的長度,家長幫孩子建立時間觀念,做事磨蹭、做作業時間長是很多新小學生的通病。因為以前時間都由大人掌控,孩子自己對時間的概念很模糊。那么家長就非常有必要對孩子進行這方面的訓練:
在孩子做某件事情(比如畫畫、聽故事)前,讓他做好充分的準備(喝水、上廁所等),一旦開始,就不許以各種借口來回走動了。
規定好時間限制。比如在餐桌上放上鐘表,規定孩子在30分鐘之內必須吃完飯,要求他自我監督,到時候就撤碗。
教給孩子節約時間的方法。比如,孩子收拾積木時,時間都耗費在來回走動上,家長可以教他先用小簍子盛放,等盛滿了再一起倒進玩具柜。教孩子學會簡單的統籌安排,也能提高孩子做事的效率。
讓孩子體驗到珍惜時間的快樂。在規定的時間內,孩子提前完成了任務,省下的時間就讓孩子自由安排,做他想做的事。
以上只是比較淺顯的節約時間,讓孩子產生時間概念的方法,后續課程中,我們還會陸續介紹,推薦給大家。
四、規則意識培養
上學后,孩子首先要面對的是作息時間的改變、生活節奏的加快,如果沒有相應的身體素質,是無法適應這樣的“高節奏”的過程。
小學生在校,上午4節課、下午2—3節課,課間休息10分鐘,午休時間短;上學放學、上下課都有嚴格的時間規定;課堂學習有嚴格的紀律要求,這些都無疑增加了孩子的緊張度,使孩子更容易疲勞。
您的寶寶有足夠的體力來應付小學的學習生活了嗎?
1.練一練孩子的耐力
雖然很多孩子平時常常跑跑跳跳,但正規的體育運動不多,所以耐力并不夠。而進入小學后,孩子首先要學會的是上課30分鐘內必須安靜地坐好。
耐力可以通過有規律的體育運動、持之以恒的鍛煉、甚至較長時間的家務勞動來提高。建議家長利用暑期,帶孩子進行游泳、晨跑、上下樓梯、跳繩等運動,并安排孩子每天做一定時間的家務。
四姿訓練:站,坐,行,走。孩子在進入一年級后,很多孩子表現為上課坐不住。站直不規范。拿筆姿勢不正確。走路的時候。也會出現。跑跳的現象。這些都是孩子規范意識沒有養成的結果。那如何培養孩子的規范意識呢?其中坐,要讓孩子能夠端正的坐在椅子上學習。后背要坐直。不要前傾或后仰。每次練習從最開始的五分鐘到逐步增加,每次加一到兩分鐘,最后能夠達到坐在座位上15分鐘。那初步的。培訓已經結束了。如果孩子能夠繼續完成,那么就適當的讓孩子能夠繼續做到40分鐘是最理想的狀態。當然很多家長會覺得這樣做會很累。我們可以在在孩子練習做的同時,輔助進行看書,寫字等培養,這樣就一舉多得。練習孩子站立,要求做到五指向下。垂放在身體兩側。能夠站得穩的孩子。再做做超的時候,走路的時候。身體,嗯,發言的時候都能夠身體保持直立。其次是行走,溜達,孩子一起走起路來就跑。不會穩穩的走。還有的孩子在走路的時候,嗯,手會不停的去拍打其他地方。這些現象都是不好的。如何練習孩子行走呢?重原地踏步開始,踏步的時候,桌腿抬起,右手抬起。嗯,交叉進行左手,右腿,右腿,左手。甚至身子站直,目視前方。走路的時候不要左顧右盼。別看坐著不動,讀書也是個“力氣活”。
磨一磨孩子的耐性
多體驗“等”的感覺。比方,帶孩子去超市購物,讓他體驗在收銀臺前排隊等待的滋味;讓孩子參與做菜,例如煲湯,讓他體驗“慢慢熬”的感覺。
有始有終地玩。在孩子專心玩積木時,不要叫他去收拾書桌;拼圖還沒拼完時,不要叫他去洗澡,在平時的游戲中,讓孩子學會有始有終地做完一件事情。
學會遵守規則。規則性游戲最適合用來培養爭強好勝孩子的耐性。比方“下棋”,不管是圍棋、象棋還是飛行棋,都是強調規則的游戲。孩子會在下棋中體會到規則的意義,在規則的約束下,慢慢提高耐性。
4.提高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
有的小學生一開始記不下作業內容,是因為語言理解能力差。語言理解能力差還會嚴重影響孩子聽課的效果。因此,這也是一項家長需要重視的入學準備內容。
多和孩子交談。語言要盡量規范、準確,并逐步提高精煉和復雜度。如給孩子布置任務時,由“含一個條件”逐漸過渡到“含有多種指令”,比如,請你去拿一張小凳;請你去拿高的小凳;請你去廚房的陽臺上拿高的小凳。
閱讀故事時,鼓勵孩子聽完全文后自己根據情節消化體味其中的語句、詞匯。
鼓勵孩子談見聞,學習一個事物的多種表述方法。如“爸爸、媽媽和我在家里?!薄斑@是我的家,我家有爸爸、媽媽和我”“這座漂亮的房子就是我家”等不同方法表述。
5.玩一玩練眼力的游戲
很多剛入學的孩子總寫錯別字,比如將“于”寫成“干”,“毛”寫成“手”,這是因為他們的觀察不細致、空間知覺不敏感。
五、家長知識準備
我們需要正確理解“零起點”教學新規,更不要機械地認為孩子就是“零準備”入學。為了讓孩子更順利地完成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銜接和過渡,家長需要適當給孩子做些學習準備,儲備一點知識。適當的知識儲備有利于孩子的順利銜接。不過我們需要把握好度,避免走入兩個極端:一是過度學習,提前讓孩子學習太多小學階段的知識;二是認為孩子什么都不該學,否則會“毒害”了自己的孩子。
聽了今天的課,您是否對小學生活更有把握了,期待您和孩子的共同成長!希望您可以把我們的公益課堂推薦給更多需要的家長朋友們!關注我們,關注您自己的變化,關注您孩子的成長!家長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我是沐兮老師,這里是《上小學那些事兒》公益課堂,讓我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