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依稀記得,好像是從大二開始,我就習慣性的口腔潰瘍,跟這個相關的一個概念是“上火“。
這個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解釋之一為:
“中醫把大便干燥﹑口舌生瘡﹑眼膜發炎等癥狀叫上火。“
雖然我們主觀上能夠感知,但事實真的有“上火”這東西嗎?
后來在李笑來的文章看到這個問題的答案:沒有。
他還由此提出我們大多數人之前可能不太能意識得到的事實:
如果一個概念在某個文化里并不存在,那么,那個“客觀存在”在那個文化里,“主觀并不存在”,即,在那個文化里的人對那個客觀存在無任何感知。
反之,若是一個概念存在,即便它并不是一種客觀存在,人們還是可以從主觀上感知得到。
就像上面的“上火”,還有特別極端的一個例子“愛情”。
概念的有無,在很多程度上決定了我們能夠感知多大世界。
二、
正因為概念的重要,所以我們就需要不斷習得并輸入新的概念。
李笑來在《其實這個世界是有生命的》給我們植入的新的概念:
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并不只是冷冰冰的客觀存在而已。這個世界是有生命的,它甚至可能是有靈魂的。。。。。
你如何對待它,它就如何對待你。并且,它竟然可以做到這樣一個奇跡:它總能夠向你證明你是對的,即便是在你事實上錯得離譜的情況下。。。。。。
隨后列舉兩個人面對同一境遇時,竟然有截然不同的結果。于是,新概念有更簡短的概括:
什么樣的人,生活在什么樣的世界。
后面繼續闡釋過程中,談到“人性本善與惡”的問題。他寫到:
我不相信人之初有善惡之分,我相信最初的時候,每個剛剛降臨這個世界的生命都是一樣的,都有一個無善無惡的靈魂,或者說時不知善惡的靈魂,善于惡,最終都是習得的,每一個善惡的選擇,一方面塑造了自己,與此同時又塑造了那個自己存在于其中的世界。于是,那個有生命的世界開始有淚自己的靈魂,是善是惡,其實是那個人自我選擇的鏡像而已。
三
沒錯,這算是一篇非典型讀書筆記,我就是看到這個新概念,忍不住想從自我角度解析一下,便于自己更好的理解和踐行。
文章名“其實這個世界是有生命的”,其實就很好的說明了這個概念,只是為了更加強調作為主體的“我們”的主導作用,必須要說明:我們如何對待這個世界,那這個世界就會反饋給我們什么。
這種反作用就類似,我們很用力地打擊人或者物體,我們越用力,結果是我們越疼。
四
“你如何對待它,它就如何對待你。”
一開始,就是“你”如何做。
要不要和你所處的世界發生“關系”,涉及到你是否主動。如果不主動,世界也就漠視你的存在,很多很多東西也就于你無關了。那主動呢,雖然不一定總能收獲我們想要的東西,但往往有些意外之喜。即使啥也沒有,主動的你,應該更能夠感受到你和這個世界的關系。
要不要和你所處的世界發生“關系”,涉及到你的選擇。選擇善意地活著,你的世界大概不會有那么的惡;選擇惡意相向,你的世界應該不會有太多的善意存在,即使有,往往轉瞬即逝。
所以,你主動地選擇善意地活著,相信這個世界回饋給你的生命同樣如你一般。
五
“你如何對待它,它就如何對待你。”
世界該如何對你,你“揮出去的拳”開始起作用了。
讓座成為我們一個年輕的基本道德規范。如果你隨心而為,你會遇到的結果是什么呢。那些和藹的老人家往往會很感激地回應道:謝謝你,小伙子你自己坐,我下一站就下了。我聽過更奇妙的段子:地鐵上老人家看著一個年輕人倚著座位打瞌睡,心疼地說“年輕人真辛苦,趕緊來坐著睡。”雖然是聽來的,我相信和藹的老人家會干出如此貼心的事,就像自己的爺爺奶奶一樣。
此時你釋放的善意,這個世界會適當地時候跑出來給你一個驚喜。那若是相反,世界不見得會立馬給你懲罰,但善意的世界至少會離你很遠。
你感知到你“揮出去的拳”的力量了嗎?
也許,是幸運的你;也許,是落魄的你;請相信這是世界給你的真實“畫像”,你還別否認呢。
如我們得到正向的反饋,那我們需要更好主動地做更好的自己,若我們得到非常糟糕的對待,也許我們會非常不滿,但請放下無能的憤怒,反省自己曾經做過什么。
六
心存善意,你也會被溫柔對待。
其實,上面論述也符合佛教中的“善有善果”。
從我們自身選擇積極地跟世界相處,那世界也會呈現出我們期待的樣子。
這更像一種正向的循環,我們持續不斷地向世界輸出自己的正向價值,那世界同樣也會發出正向的反作用力,如此循環往復,良性推動,我們與這個世界一起共進。
在這個意義上說,世界也是有生命的,有靈魂的,因為我們的帶動,它們也靈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