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陪伴
事件:周末兩天帶幾個孩子和家長出去游玩,一個孩子單獨出來,情緒很不穩定,白天的時候還好,跟著大家一起玩,但是不讓碰身體,不讓拉手,拒絕一切身體的接觸,什么事情都自己干,拒絕一切的幫忙。到了晚上吃晚飯的時候就開始哭泣,一直哭,哭了三個小時。還是不讓碰,不聯系媽媽,就是哭,想要媽媽的立刻出現在自己面前。孩子心里清楚,媽媽是不會出現的,所以在那么傷心的時候,也不跟媽媽通電話。一直在陪伴孩子,很穩定允許孩子的狀態出現。
整個過程,清晰的照見自己,自己的受害狀態,只是渴望特定人的關心,拒絕和隔離周圍人的愛,同時將自己弄的很慘,很慘,就是希望特定的人能夠關注自己。也會假裝堅強,什么事情都可以自己干,也會為特定的人送上關心。
太清晰的照見了,自己的受害狀態就是這樣在人群中抱著幻想,將愛隔離了。
當孩子終于睡著了,我放松了下來,內心非常的心疼孩子。感受有些置后,當時的穩定還是將感受置后了。
感受:心疼,生氣,嫌棄
身體的反應:緊
第一反應:冷靜的陪伴
內心對話:只要媽媽嗎?就看不見身邊真正在關愛你的人嘛?我自己就是這樣嘛?
限制性信念:
接受關心,就要給好的反饋,不然就不對。
我是靠自己長大的。
我什么事情都可以自己搞定。
我不需要任何人
你們都不喜歡我
你們是一伙的,我很孤單
只有【媽媽】才能給我愛
情緒鉤子:從很小的時候就感覺媽媽很嫌棄我,不喜歡我,只喜歡外人。和媽媽吵架,媽媽經常說讓我走,再也別回來了。媽媽很多時候分吃的東西時,總是先給別人的孩子。媽媽就一直嫌棄我。
在我2歲的時候,媽媽生妹妹,把我送到了姥姥家里,姥姥對我來說就是一個陌生人,我一下子感覺自己被拋棄了,一定是我不好,媽媽就不要我了,哭了好久好久,哭到身體發冷。
選擇和真相
真相:小時候缺失的,已經無法回到過去去彌補。那已經成為事實在過去了。
每個人的愛都在,執著于特定人的愛,只是小孩子求而不得的一種執著。放下執著,敞開自己,就能接收到愛了。
選擇:敞開自己,去鏈接周圍的人,去感受那份支持和流動,去看到真實的狀況是什么樣子。首先鏈接自己,感受自己,穩穩的和自己在一起。
鏈接呼吸,讓自己放松,松動防御,接受更多的信息,更多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