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我相信有愛,亦相信愛情是美好的。
民國,短短的38年,一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才子佳人輩出,更是演繹了無數癡男怨女的不朽傳奇。
可是也有一些人,在大好年華里,因為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嫁給了世人眼里的青年才俊。
這些人才華橫溢,風度翩翩,讓人一見傾心。
可是傾心的是她們,被拋棄的還是她們。
她們終其一生都在守望中度過,
可撼動了歲月,也沒有撼動這些人的心。
讓我們在民國的四大棄婦故事里看看,
沒有愛情的婚姻有多凄涼……
一,魯迅的原配朱安:一只絕望的蝸牛。
朱安1878的6月出生于浙江紹興一個書香門第,可是她沒有文化,這個應該是悲劇的起源吧。
她家世還好,脾氣和順,是魯迅母親眼里媳婦的最佳人選,她不惜在1906年撒謊騙魯迅從日本回來成婚。
結婚那天,轎子里的繡花鞋掉了一只,乃大兇之兆。
魯迅順從了婚事,可在新婚之夜就睡在書房默默垂淚,然后也無數次與友人說:
“朱安是我母親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
他不喜歡這個大嘴,寬額頭,尖下頦的女人,
但是魯迅做得還不是很絕情。
對于這個母親給的禮物,他選擇:“我只能好好地保養(yǎng)她供養(yǎng)她,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朱安在魯迅離開家之后,一直在家照顧老太太,
他等著大先生回家,可是在50多歲,鬢如雪的年齡,
她卻等來了魯迅和許廣平結婚的消息。
他喜歡大先生,接受了許廣平母子,在魯迅去世后,還托人寫信說想念魯迅和許廣平的孩子周海嬰。
她覺得自己生為周家人,死為周家鬼,
她默默承受了40多年有名無實的婚姻。
她也有過抱怨,在生活及其困苦的時候,
在周作人的支持下,她打算賣掉魯迅的藏書,有人跑來說不能賣掉文物。
朱安抱怨道:你們總說要好好保存魯迅的遺物,我也是魯迅的遺物呀,為什么不好好保存我?!
當然在抱怨過后,她選擇將這些文物都送給大先生的兒子處理,同時也謝絕了社會的資助。
1947年6月29日,朱安孤獨地去世了,她守了魯迅一生,希望死后葬在大先生身邊。
她的一生就像一只她自己說的絕望的小蝸牛:
“過去大先生和我不好,我想好好地服侍他,將來總會好的。我好比是一只蝸牛,從墻底一點點往上爬,總有一天會爬到頂的。可現在我沒有力氣了,我待他再好,也沒有用。”
二,徐志摩的原配張幼儀:最愛徐志摩的女人。
張幼儀, 1900年生于上海名人世家。
她就是那種含著金鑰匙出生的金枝玉葉。她家是當地豪門,自己也是被按照大家閨秀來培養(yǎng)的。
15歲那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她帶著從歐洲采購的一輪船嫁妝嫁給了徐志摩。
徐志摩壓根就不喜歡她,
她的賢良淑德在詩人的眼里就是一個土包子。
詩人覺得他們的婚姻就是西服與小腳。
他們沒有感情,在有了第一個孩子后,徐志摩覺得完成了傳宗接代的大事了,如釋重負去了歐洲留學。
歐洲的天地寬廣,詩人的心更寬廣,
他很快就戀上了婉約可人的林徽因。
1920年,徐志摩的父母看不下去了,買了船票將張幼儀送上了前往歐洲的輪船。
她想和詩人比翼雙飛,可是徐志摩卻要求張幼儀打掉孩子離婚,張幼儀說聽說打胎會死人了。
徐志摩絕情地說了一句:
“那我還聽說坐火車還會死人呢”。
1922年,徐志摩與張幼儀離婚。
“我沒了先生,也沒了束縛,我要追尋自己承繼的特質,做個擁有自我的女人。”
離婚后的張幼儀沒有消沉,
她活出自我,完成了華麗的轉身。
她入裴斯塔洛齊學院,專攻幼兒教育。
幾年后歸國的她也是人生一路開掛。
她先是在東吳大學教德語,后來又在四哥張嘉璈的大力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業(yè)銀行副總裁。
她在云裳服裝公司出任總經理,抗戰(zhàn)爆發(fā)后,她又憑借自己敏銳的商業(yè)頭腦,屯積軍用染料,發(fā)了橫財。
她成了上海灘遠近聞名的大人物,她也始終是徐志摩父母心中的好女人,他們的關系相得處無比融洽。
徐志摩的新妻陸小曼始終入不了徐志摩父母的法眼。
張幼儀撫養(yǎng)孩子,照顧徐志摩的雙親,還出版了臺灣版的《徐志摩全集》紀念去世的詩人。
1953年,她和蘇紀之登記結婚,共同生活了18年。
1988年,她病逝于繁華的紐約城。
一直有很多人問張幼儀愛不愛徐志摩,
她想了又想,然后慎重地回答:
“你總是問我,愛不愛徐志摩。你曉得,我沒辦法回答這個問題。我對這問題很迷惑,因為每個人總是告訴我,我為徐志摩做了這么多事,我一定是愛他的。可是,我沒辦法說什么叫愛,我這輩子從沒跟什么人說過‘我愛你’。如果照顧徐志摩和他家人叫作愛的話,那我大概愛他吧。在他一生遇到的女人里面,說不定我最愛他。”
三,郭沫若的原配張瓊華 :白貓變成了黑貓。
張瓊華1890年出生于四川樂山,
1912年因為媒妁之言嫁給了門當戶對的郭沫若。
郭沫若是個渣男,辜負人無數,但是還是有才華的。
對于第一次婚姻,他也有過幻想,因為母親說張瓊華人品好,在讀書,又是天足。
他帶著無盡的幻想揭開了新娘的頭蓋,
可是卻發(fā)現該女子樣貌平平如猩猩,還是三寸金蓮,他怒氣沖沖就走出了洞房。
郭沫若后來在自敘傳《黑貓》中描述了這場婚姻:
好比隔著口袋買貓,說好是白的,帶回來打開一看,卻是黑的!
郭沫若選擇抗拒,后來他離家去了日本,
再后來他戀上佳人無數,也辜負人無數。
這些佳人中肯定沒有張瓊華的存在,但是他又很奇葩地在信中希望這個原配照顧好自己的母親。
1915年7月20日他在給郭翊昌的信中寫道:
“八嫂(即張瓊華)來函也讀悉,愿弟為我傳語,道我無暇,不能另函,也不必另函,尚望好為我侍奉父母也”。
張瓊華也很聽話,在郭家守空房68年,無子女。
68年里,她一共只見過郭沫若三次。
第一次是1912年結婚的時候。
第二次是1939年,郭沫若衣錦還鄉(xiāng)看望父親,他帶著再娶的妻子于立群。
在父親的訴說中,郭沫若良心發(fā)現,給張瓊華鞠了一躬,張瓊華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郭沫若給她寫了《鐵佛披金色相黃》,
他說張瓊華以后生活困難可以拿出來變賣。
當然,張瓊華沒有賣,還把這首七律背得滾瓜爛熟。
第三次是四個月后,郭沫若和于立群回家奔喪。
張瓊華主動將自己住的婚房讓給了郭沫若和于立群。
喪事辦完以后,沒離開過家門的張瓊華戀戀不舍地把他們送到了嘉州城的飛機場,
這是張瓊華與郭沫若的最后一面。
1963年,張瓊華到北京去看望郭沫若,被拒見。
張瓊華一個人守了只見過三次面的郭沫若一生。
1980年6月,九十歲的張瓊華去世。
四,郁達夫的原配孫荃:才情也留不住善變的人。
1897年,孫荃生于富陽縣一個書香世家。
她的家境很好,在當地算大戶人家。
她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尤擅詩詞,是當地的才女。
她樣貌端莊,多才多藝,家庭又好,
來說媒的人絡繹不絕,但是她始終沒看上這些人。
1917年,她相中了郁達夫,她覺得他東陽留學,是青年才俊,無視他擺地攤的貧寒家庭。
訂婚后的他們書信來往密切,詩詞對答如流。
郁達夫在給孫荃的信中寫道:
“來詩大有進境,無端一夜空階雨……佳句也,已欲與文詩相抗矣!”
郁達夫自己都覺得孫荃的才藝和自己相當。
1920年郁達夫和孫荃結婚,
他們的婚禮不像婚禮,沒有儀式,沒有紅燭,不過孫荃也是滿心歡喜的。
郁達夫在短時期內還是喜歡過孫荃的,到安慶、上海、北平等地工作時也帶著她。
他給孫荃也詩,也很老實寫道:
“裙布衣釵,貌頗不揚,然吐屬風流,亦有可取處”
孫荃是有才情的,能寫漂亮的文字,
可是再好的才情也留不住郁達夫這顆善變的心。
他們生活了8年,有了三個兒女,感情也走到了盡頭。
郁達夫是個風流才子,他有了海棠,有了銀娣,有了白薇,最后又有了王映霞。
孫荃犧牲自己,成全了郁達夫和王英霞結婚。
后來,郁達夫在海外,又和何麗走在了一起。
郁達夫這個奇葩也在日記中內疚自己的行為:
可憐我的荃君,可憐我的龍兒、熊兒,這一個月來,竟沒有上過我的心。啊阿到頭來,終究只好回到自家破爛的老巢里去。這時候荃君若在上海,我想跑過去尋她出來,緊緊地抱著痛哭一陣。我要求她饒赦。
不過這些都沒用,事實是他拋棄了孫荃。
孫荃沒有抱怨,而是含辛茹苦地帶大三個孩子,給婆婆養(yǎng)老送終。
她一生都愛著郁達夫,郁達夫去世后,她無數次淚如泉涌,整理和出版《郁達夫全集》是她唯一的夙愿。
1978年3月29日,81歲的孫荃去世。
從來薄幸男兒輩,多負了佳人意。
這幾個女人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她們帶著無盡的幻想走進婚姻,最后都是悲劇。
她們善良端莊,得到了幾個才子家人的高度認可,始終是他們眼里的正牌兒媳婦。
但是她們再好,也入不了才子的心。
被拋棄后,她們無緣無悔孤獨地守候了很多年,
我想這也應該算是愛情吧。
只是這樣的愛情太沉重,沉重地讓人窒息。
結發(fā)為夫妻,恩愛兩不疑。
愿每一個善良的女人都不被辜負。
后記:很多人都覺得魯迅無辜,因為他養(yǎng)著朱安,我個人的觀點是他不喜歡就干脆離婚,別耽擱就好了,也許這個朱安還有個出路了,一生守活寡很殘忍了。
湘西小木魚.2018.2.26
愿和你在歷史長河中,尋找至純的愛戀。
更多的民國愛戀故事在民國女人傳
更多的古代愛戀故事在古代女人傳
更多的散文雜文隨筆在塵世隨想錄
原創(chuàng)文字,未經授權,嚴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