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榴,課程:交互設計方法研究,指導:余**。
選題圍繞熟人社交圈的社交問題,也是針對“微信”這個即時通訊App中朋友圈的體驗問題,展開的用戶體驗分析和交互設計創新。該選題的目標用戶為以本人為核心的一群人。
一、選題介紹和基本分析
微信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個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序?。“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是它的標語。微信支持微信提供聊天、朋友圈、語音提醒、QQ郵箱提醒、漂流瓶、查看附近的人、微信公眾平臺以及微信支付功能、微信小程序等多種功能。使得微信在即時通訊服務的應用程序中脫穎而出,成為在當下生活中每個人手機內必不可少的手機應用。朋友圈一般指的是騰訊微信上的一個社交功能,用戶可以通過朋友圈發表文字和圖片,同時可通過其他軟件將文章或者音樂分享到朋友圈。用戶可以對好友新發的照片進行“評論”或“贊”,其他用戶只能看相同好友的評論或贊。
與微博等社交網絡不同,在微信朋友圈中,連接的大多數是基于現實的社交關系,也就是常說的“熟人社交”。朋友圈中的大部分人是現實關系中的家人、朋友、同學、上司、同事,圈子的構成方式不是簡單的從眾式關注,而是在雙方相互認證基礎上的互為添加。這也是眾多用戶喜愛朋友圈的原因。這樣一個封閉的熟人社交環境讓微信有了凝聚力。但同時,也有了封鎖感。不知從何時起,很多人發現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悄悄“變了味”:曾經熟悉的朋友從原先的分享美食、旅行、心情動態逐漸變身代購狂等瘋狂刷屏,電商帶著各種產品利用信任與親近,發展下線做生意;謠言、雞湯、聞所未聞的節日信息、商家集贊……都在朋友圈落地生根;大家發表的狀態,都經過精心選擇,精心設計過的秀與曬成為朋友圈的常態。
?App出現前,人們的常見活動情境?
在微信出現之前,人們在某一個APP活動的范圍是有限的:用騰訊QQ、飛信等軟件聊天;用QQ空間、百度貼吧、論壇等分享生活、心境;通過電話、手機與同事、朋友溝通交流等等。
本質上,人們想要獲得什么情感體驗?
當前的即時通訊APP層出不窮,都是順應了現在的時代潮流,即時通訊成了人們生活中必須進行的樂趣。本質上,人們想要通過這類APP模塊獲得多種情感體驗。
好奇體驗、興趣體驗、社交體驗:用戶通過刷新朋友圈,了解通訊錄好友的信息,滿足自己的好奇心。發現自己的興趣內容,通過評論或直接發起對話和好友互動,創造更深層次的社交互動。
成就體驗,用戶通過APP即時分享身邊發生的任何新鮮事,記錄自己每天心情簽名,來提升自我的滿足感以及自豪感。
私密感:人們希望APP有更多的人文關懷精神的體現。比如在熟人圈里交流信息的平臺,為用戶的交友空間提供更大的安全感和私密性。使得個體在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現變得安全可靠。
重新定義:微信朋友圈
微信“朋友圈”的本質是熟人圈子里的自媒體平臺,它可以看到兩個人或一群人之間的交往層次、活躍度和兩個人或這一群人中每個個體的涵養、道德、性格、學識、氣質和說話風格交流方式等等。
故事圈:用戶在朋友圈內用文字、圖片或短視頻分享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見聞趣事,記錄各種生活狀態或表達情感和態度。針對不同的內容發布狀態可以選擇是否公開或部分公開在朋友圈內,提供對自我呈現的私密性選擇。
話題圈:用戶在朋友圈內可以很方便地進行信息分享,發現好友間的共同話題,可以通過評論或發起會話針對話題進行更深層次的交流。
二、現狀調查和體驗分析
2.1現有App方案的活動情境。
從微信朋友圈應用來看,主要的活動情境有:
(1)瀏覽情境:閑著無聊,想要看看朋友們都在干什么事情。情感體驗:有獲取信息之后的滿足感,審美體驗不一定,好奇興趣有,成就無。
(2)好奇情境:想要了解好友的實時動態,查看朋友圈尋找其蹤跡,發生率高,重要。情感體驗:有獲取信息之后的滿足感,審美體驗有,好奇興趣有,成就有。
(3)互動情境:給好友的朋友圈點贊或評論,發生率較不高,重要。情感體驗:滿足感較高,審美體驗較好,好奇興趣有,成就體驗不一定。
(4)分享情境:在朋友圈中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狀態和心境,發生率高,重要。情感體驗:好奇興趣體驗高,成就感有。審美體驗有,喚醒水平高。
2.2 逐類分析情感體驗。
按照情感體驗分類,逐一核對現有App的情感體驗,從發生頻率、情感的積極消極、喚醒水平高低等方面,發現情感體驗不足之處。
(1)好奇體驗:發生頻率很高。
想要了解好友的最近動態,通過瀏覽朋友圈狀態獲得,滿足好奇心理。其中積極的新奇感和消極的厭煩感均在存在,喚醒水平低或高。
(2)成就體驗:發生頻率較高。
用戶通過更新朋友圈狀態,完成了自我展示和吸引他人圍觀的一個過程,這期間被點贊、評論互動等經歷都是優秀的成就體驗。其中積極的成功感存在和消極的挫折感均存在,喚醒水平低或高。
(3)自我體驗(自信、自尊、自豪和自愛):發生頻率較高。
如果在朋友里得到大家的廣泛關注和贊賞,就會出現自信自豪等情感,反之,如果用戶分享的內容沒有得到大家的關注,也會有消極情緒,如自卑感。
(4)審美體驗:發生頻率很高。
主要有兩點:其一是審美對象的感性面貌特點的感知,在朋友圈中就是對內容(照片、視頻、文字)的審美;其二是對美的感知和欣賞而引起人的情感共鳴,并給人以鼓舞和力量,朋友圈用戶容易產生審美和情感上的共鳴。美感和厭惡感都有。
(5)興趣體驗:發生頻率一般。
(6)生存體驗:發生頻率一般。
(7)依戀體驗:發生頻率一般。
(8)歸屬體驗:發生頻率一般。
(9)影響力體驗:發生頻率一般。
(10)道德體驗(贊賞、榮譽、幸福):發生頻率一般。
(11)理智體驗:幾乎沒有。
2.3.提出體驗的創新目標
選擇最值得改進的情感體驗問題,形成這次交互設計創新的目標:
(1)興趣體驗:在朋友圈增加分標簽顯示功能。例如朋友、親友、工作、代購等等,實現用戶選擇查看意向標簽組的朋友圈內容。以滿足不同時間內對不同分組的好友朋友圈的好奇和興趣心,提高用戶對朋友圈的興趣體驗,以減少零散的朋友圈信息帶所帶來的煩擾。
(2)成就和自我體驗:用戶在朋友圈發布內容的時候,需要被點贊、評論才能夠獲得成就感和自豪感,激起他們的分享熱情。微信中朋友眾多,發出去的內容很容易被別的內容所掩蓋。在用戶發布內容瀏覽形式上使用兩道三條同時顯示的方式,使好友可以同時瀏覽到用戶最近兩到三條的朋友圈內容,加大點贊和評論的機會,也可以設置被瀏覽次數的提醒標志,讓用戶獲得成就感。
(3)社交體驗:考慮增加不是好友的關聯用戶或身邊熟人的關注者之間的互動。當關聯用戶對一個話題同時評論或點贊幾次以上時,系統可以推薦彼此的微信聯系方式,熟人的推薦可信度也會增加,交流互動也會更火熱,進一步提高用戶之間的交互體驗。
三、尋找思路:選題的活動分析
微信APP的朋友圈模塊提供熟人社交活動,具體的活動有很多,比如發布內容、瀏覽好友朋友圈、在評論中與好友互動等等。以下將從看、查、聊、寫四個方面對活動進行分析,分析動機和情感體驗。
3.1活動分析:動機和體驗
(1)閑時瀏覽朋友圈信息,動機:填補空虛,情感體驗:好奇體驗和滿足感
(2)查找某個好友動態、信息,動機:想要獲取某些特定的信息,情感體驗:好奇體驗、滿足感、審美體驗、成就感
(3)給好友朋友圈點贊、評論,動機:和好友互動、交流,情感體驗:審美體驗、滿足感、社交體驗
(4)在朋友圈中發布自己的朋友圈內容,動機:想要展示自己的生活狀態,情感體驗:滿足感、審美體驗、成就感
圍繞情感體驗目標:興趣體驗、成就和自我體驗、社交體驗,分別列舉人們常見的活動情境,描述行為細節,包括愛好的、習慣的行為。然后,分析哪些具體情境提升了體驗,哪些不利于體驗。最后,提出值得借鑒的創新思路。
3.2初步確定活動目標和體驗目標
經過對朋友圈模塊的活動分析,微信App中朋友圈模塊值得創新的主要活動為:
(1)在朋友圈中增設分組功能,目標:興趣體驗、審美體驗
(2)改變朋友圈現有的瀏覽方式,目標:興趣體驗、審美體驗、好奇體驗、滿足感
(3)可以在評論中發起群聊或建立討論組,目標:興趣體驗、自我體驗、影響力體驗、成就體驗
四、體驗創新:新App的功能設想
針對每一項活動目標,展開具體的功能設想。
4.1朋友圈增設分組功能--興趣體驗
常見活動情景:我對某些人的朋友圈產生了好奇,某個時間點忽然想起家人,因為自身情感的需要而對他們生活狀況產生好奇,卻又不能即時與他們聯系詢問近況。想要瀏覽家人親戚的朋友圈消息。
分析原因:快速瀏覽是關鍵,打開朋友圈,零碎的好友信息眼花繚亂,家人親戚朋友圈信息無法集中,從中找到自己即時需要看到的信息很困難。這就需要朋友圈在瀏覽和搜索功能上做出優化,為用戶能夠及時瀏覽所需要的信息提供方便。
具體功能設想:在朋友圈中設置分組,用戶在有需求而瀏覽朋友圈的時候,搜索的信息內容應該更加精準,使用戶可以在那個特定的時間段內“過濾掉”當時不感興趣的人,從而更加迅速的找到自己需要的朋友圈內容,能夠在瀏覽時節省時間、精確對象和內容。
4.2瀏覽方式的轉變--成就體驗和自我體驗
常見活動情景:用戶在朋友圈中分享自己的故事。用戶生活中的事物讓他產生了分享的欲望,于是在朋友圈發布了一條新內容,可能是一段文字、幾張圖片、一段短視頻。在發布內容后,有朋友看到了并在下面給我點贊、評論,用戶的日常受到的關注,產生了成就感。
分析原因:持續關注是關鍵,如何使朋友對用戶的關注更具持續性,或者獲得更多朋友的關注,這是一個問題。用戶在朋友圈中分享的幾條內容可能是一個持續發生的故事,能夠讓微信好友完整的看到這個故事并持續關注,也是一個讓成就感能夠放大的一件事情。
具體功能設想:增加瀏覽方式選項,瀏覽方式可以是兩到三條同時可見,可以讓朋友同時瀏覽到用戶最近發布的幾條內容,加大點贊和評論的機會,也可以設置被瀏覽次數的提醒標志,讓用戶獲得成就感。
4.3討論組和好友圈--社交體驗
常見生活情境:交新朋友。用戶發布某條朋友圈的時候,看到兩個或兩個以上想法一致或有意思的人,想他們也成為朋友或在這個內容的基礎上有更深層次的交流。
分析原因:熟人圈中興趣相投的新友結交,朋友圈中不僅僅只有親人、朋友、工作伙伴這樣的分類,也應該產生關于興趣、愛好的圈子,對于某一用戶發布的朋友圈內容感興趣的朋友之間產生更深、更持久的對話。
具體功能設想:為自己的某條朋友圈內容設置個性標簽,讓同一個興趣圈子的朋友更容易參與到對話;用戶在自己某條朋友圈下的評論中可以增設群聊或建立討論組的功能,讓微信好友也有更多結交相同愛好朋友的機會。
4.4總結思路:新App的功能模塊、設計想法和體驗目標
App名稱:微信朋友圈。活動定義:將圍繞快速查看瀏覽朋友圈內容(興趣圈)、多條個人朋友圈內容同時可見(故事圈)、共同好友多方式交流(話題圈)為主要情境展開創新。
用戶角色卡片:
情感體驗目標:興趣體驗、安全體驗、自我體驗、成就體驗。
初步規劃:分組、橫向瀏覽和豎向瀏覽方式并行、發起討論三個模塊,初步設想如下:
(1)“分組”模塊:在朋友圈中增設朋友分組功能,可以是以朋友、家人、工作、興趣等方式分類,一個好友可以在幾個分組內并存,以滿足不同時間段的瀏覽需求。整合朋友圈信息,節省瀏覽時間,以便用戶能夠快速瀏覽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增加查看朋友圈內容的興趣體驗。同樣,在發布朋友圈內容的時候也可以選擇分組好友可見,以避免某些分享心得不想被某些好友看到的尷尬,利用分組來處理時也比較節省時間。提升用戶的安全體驗。
(2)“故事圈”模塊:在朋友圈現有豎向瀏覽的方式上,增設橫向瀏覽的方式,通過橫向滑動屏幕,可以瀏覽一個用戶的近幾條內容。用戶可以通過這種模式,通過發布連續幾條的朋友圈內容能夠形成自己的故事篇,提高自我體驗和成就體驗。
(3)“發起討論”模塊:用戶可以在自己朋友圈內容下點擊發起討論,針對對該內容感興趣的微信好友建立興趣群,提升興趣體驗和自我體驗。
五、情境故事:功能模塊的交互設計
圍繞體驗創新的思路,重新構建活動情境,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回避消極因素,并通過故事講述出來。
5.1“分組”模塊的主要情境
(1)“分組”模塊流程:打開App,進入朋友圈模塊,點開分組按鈕,這里可以將好友分類,比如:家人、朋友、同學、同事、代購、工作伙伴等等;在查看朋友圈時,可以選擇查看某一分組內好友的分享內容,比如:家人的生活、朋友的動態、代購的商品等等,可以讓AN在閑暇時間內能夠快速瀏覽到她當下感興趣的和希望看到的好友的分享內容;在發布朋友圈內容時,可能某一類內容是我很想要分享卻不想要某一部分人看到的,比如:游玩的內容不想讓同事領導看到、不開心的內容不想讓家人看到,這些內容在發布的同時可以通過選擇分組來快速的屏蔽某些好友,省略每次屏蔽都要數一數人是不是都屏蔽掉的煩惱。
(2)文字交互流程和對象:App打開>朋友圈首頁,點擊查看按鈕;點擊進入分組頁面>創建分組;編輯分組;選擇分組>進入分組內朋友圈頁面。
5.2“故事圈”模塊的主要情境。?
(1)“故事圈”模塊流程:AN出去旅游,在朋友圈即時分享了自己的旅游心得,通過設置可以編輯成一個故事圈,發布后內容右上角會有圈圈提示本條內容為故事圈內容。微信好友可以通過橫向滑動內容部分屏幕,連續瀏覽AN發布的內容,提高好友的閱讀興趣和樂趣,同時也可以提高AN的成就體驗。
(2)文字交互流程和對象:編輯模式:App打開>朋友圈首頁,右上角編輯頁面>進入編輯頁面;選擇故事篇模式>編輯第一條、第二條等內容>發布。瀏覽:App打開>朋友圈首頁,下滑屏幕瀏覽>進入內容部分;在內容上滑動屏幕>查看后續內容。
5.3“發起討論”模塊
(1)“發起討論”模塊流程:AN發布的某一條朋友圈同時引起了好幾個好友的關注,他們在評論里發表意見,點擊創建討論組將不是好友的他們集中在一起,可以針對內容繼續更加有趣的討論,讓不是朋友的他們也能夠成為朋友。
(2)文字交互流程和對象:App打開>朋友圈首頁,下滑進入瀏覽頁面;在某一條內容下點擊創建討論組>生成討論組;進入討論組頁面>發起對話。
六、原型設計
6.1板塊規劃:重新規劃朋友圈板塊功能
6.2主要流程和界面:主要包括發布、分組、瀏覽、評論四個部分。
1、“分組”模塊的流程:
2、“故事圈”模塊的流程:在發布和瀏覽兩個功能區體現
3、“發起討論”的流程:
七、界面設計
“分組”、“故事圈”、“發起討論”三個板塊中,針對“故事圈”為主要創新方向針對發布和瀏覽兩個方式做出以下流程圖。
1、發布板塊頁面
朋友圈>發布>朋友圈/故事圈>第一條/第二條/添加>編輯/刪除>拍照/從手機相冊選擇
2、瀏覽板塊頁面
朋友圈>瀏覽>朋友圈/故事圈;朋友圈>瀏覽>故事圈
個人課程總結:
在這十三周的學習過程中,我收獲到了許多有趣的感觸。在以前學習或設計的時候,著重考慮的是功能、尺度、效果等等,雖然也會考慮到空間氛圍和用戶的體驗,但對于用戶情感的細節分析是從來沒有重視過的。在這門課程里,我學會了一種新的用戶體驗的思考模式,原來一個人對一個事物產生的感受可以用情感體驗來分析,讓我感到很驚喜。這次跟著老師的節奏,在一步步分析用戶情感的同時也找到了許多設計時可以去創新的點,也體會到了用戶體驗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