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過《許三觀賣血記》,里面有一個場景,是許三觀一家人都餓得沒力氣,夜里躺在床上,許三觀用嘴給一家人炒肉吃。那個場景,嘖嘖~”
現當代文學課上,馬老師給我們介紹這本書后,課后第一次讀完《許三觀賣血記》這本書,對許三觀用嘴炒肉的這一段印象深刻。
類似于畫餅充饑、望梅止渴的一個片段,面對饑餓,人們總是試圖通過想象滿足自己的胃。
最近,我再一次讀了《許三觀賣血記》,除了對這個片段印象深刻之外,更多的感觸是,賣血似乎是許三觀度過生活難關的秘籍,每一次賣血都能解了他的燃眉之急。相比《活著》中的富貴,許三觀真的太幸運了!
第一次賣血,是許三觀偶然得到的機會,賣血后娶到了心里理想的媳婦兒許玉蘭。
第二次賣血,是大兒子一樂闖禍,賣血解決了即將面臨的家徒四壁。
第三次賣血,是為了年輕時的夢中情人,一定程度上也為了報復妻子的不忠。
第四次賣血,是為了一家人能吃一回面。
第五次賣血,是大兒子回鄉探親,賣了30元給兒子帶到鄉下去。
第六次賣血,是為了二兒子能從鄉下調回縣城,請二兒子隊長吃飯。
后面五次賣血,是為了救大兒子的命,差點把老命搭進去。
最后一次再去賣血,是他想吃一份“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黃酒給我溫一溫”,但血頭嫌棄他老了沒賣成。
每一次賣血,都解決了許三觀生活面臨的困境,陷入泥淖的生活,總會起死回生。
相比起帶領他一起賣血的根龍和阿方,許三觀這一路賣血的經歷,是何其幸運。直到最后,他還能坐在飯館里再點一次“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黃酒給我溫一溫”。賣了一輩子血,終于吃了這輩子吃過最好吃一頓炒豬肝,許三觀的晚年生活迎來了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