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讀了《精益創業》,又有了新的體會和感受,原創分享,歡迎關注。
精益,這個詞匯用于一種思想的描述、一種生產方式的描述、一種有效事物的描述,人們選用精益這個詞匯,是非常妥貼的。精益這個詞匯,在中文里是“精益求精”的簡稱。反映的是“少而精” 的概念,能夠非常妥貼地表述上個世紀末在發達國家出現的“精益思想”、“精益企業”、“精益生產”,以及在農業、工業、建筑業、物流乃至軍事領域的一種趨勢。
我個人較為熟悉的是,豐田公司的“精益生產”這套管理哲學。
現在全球眾多知名的制造企業以及麻省理工大學教授在全球范圍內對豐田生產方式的研究、應用并發展,促使了精益生產理論和生產管理體系的產生,該體系目前仍然在不斷演化發展當中。
精益生產是通過系統結構、人員組織、運行方式和市場供求等方面的變革,使生產系統能很快適應用戶需求不斷變化,并能使生產過程中一切無用、多余的東西被精簡,最終達到包括市場供銷在內的生產的各方面最好結果的一種生產管理方式。與傳統的大生產方式不同,其特色是“多品種”,“小批量”。
豐田公司還有非常多著名的管理方法比如“敏捷開發”、“六西格瑪”,我太太也是六西格瑪的高手。正是基于豐田人對生產管理以及制造的精益思維,長期以來在市場上形成了良好的口碑,所以坊間一直流傳著“開不壞的豐田,修不好的**”。[**指另外一個品牌的車]
我們來看一下,傳統的創業與精益創業,有什么樣的不同,如下圖:
傳統創業
當我們有了好的創意,人們習慣制定完善的計劃,并不遺余力的調用大量資源去做深入的市場分析調研,產品開發之后反復的打磨,日益的完善,并且懷揣著做到完美才能面世的心理,但其實這種傳統創業模式,有非常大的風險和造成巨額資源浪費的可能,首先產品推出前期耗費了很多人力資源和經費做調研,產品開發結束之前,最終用戶接觸不到產品,工程師們也無法在反復打磨的過程中接收到用戶反饋進行及時調整,當工程師們覺得產品已經完成可以推出的時候才面世,這個時候如果用戶進行了反饋,工程師返工的工作量是非常巨大的,而且也不能夠在短時間內滿足用戶的需求,這對企業來講是災難性的,比如微軟的windows vista.
精益創業
當我們有了好的創意,我們先用最少的精力和資金,把這個創意模型開發出來,尋找第一批目標用戶進行小范圍的試用體驗,用戶會及時的給到開發團隊最根本的需求和建議,開發團隊不斷的反復打磨產品驗證產品,并且滿足用戶需求,快速進行迭代,逐步進行越來越大范圍的試用,當產品基本成型功能走通之后,即可面世,這種模式的優點在于前期投入的人力和資金要少很多,而且由于產品在開發初期就與用戶進行密切的接觸,所以在迭代過程中是迎合一線用戶需求而成長起來的,在面世之后,出現大規模吐槽的情況會非常少,幫助初創企業降低了風險和資源浪費。
所以精益創業的理念是什么?
那么,精益創業的理念我們掌握了,具體該怎么做呢,崔老師整理了精益創業理念的三大法寶:
第一寶
當我們有了創意,我們可以用最簡潔資源占用最小的方式開發產品原型,只要做到能夠演示就可以了,哪怕功能少,只要跑通我們的創意就OK。
第二寶
馬上找到第一批試用用戶,收集反饋,讓目標客戶參與產品設計及開發。
第三寶
針對用戶反饋,對產品進行快速迭代,不斷的完善和豐實產品。
有了這三招,想要運用精益創業理念的創業者們,就知道該怎么付諸行動了,所謂有技法必有心法,下面歸納了四個心法給到大家:
1、產品開發不要自己悶頭干,工程師的思維與用戶的思維是兩碼事;
2、把大塊的計劃切割成小塊,變成計劃-實踐,再計劃-再實踐,不斷更新;
3、如今互聯網+的時代,爆款基本都是單點突破,針尖兒類型的產品,用戶用著輕松好用,感受會更好;
4、世上沒有完美的產品,不如及時推出快速迭代。
說了這么多,最后概括一下精益創業的好處:
這三個優點,都是創業者所希望的吧,那就讓我們一起運用精益創業的理念把企業做好!
【原創分享,轉載請注明作者及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