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鈴鈴,孩子的電話,:媽媽,我今天可能晚點回來,今天我還要去老師家里。我心里咯噔一下,這孩子在學校惹了什么禍?不對不對,孩子在學習上遇到什么問題?都不對…帶著這種復雜焦慮的狀態,我急急的問孩子,“怎么了,發生什么了”,我還是沒把自己內心的猜測直接說給孩子聽,那樣會說明我對孩子的充分不信任,孩子總的來說,在學校表現的還是挺乖的,就是學習成績不那么理想,小學一直以來,成績只在班上中下水平。所以平時小考呀,聽寫,家庭作業還是有被老師提名的,孩子在班里有一點點的自卑感的。“一下說不清,回來再說了,媽。”孩子掛了電話,我心里一直有疑惑。
孩子孩子回來了,我迫不及待的問孩子,那個時候的我是焦慮的,是充滿很多疑惑的,現在想想都好笑,總是為孩子想的更多的,有很多時候是畫蛇添足的,我不是說這件事情上。
“媽媽,我們的×老師和一個家長鬧矛盾,老師都哭了,那個家長太過分了。”孩子說完,打開手機微信他們班微信群里的通訊錄里一個長得很美的一位媽媽說,就是她。“很多同學都看不下去了,也與她爭執了起來,還有些同學,要這位家長的孩子打電話他媽…”
仔細問孩子的來龍去脈,孩子也不是很清楚。就只知道當時發生的事。在微信群里,一位家長發了一份譴責這位家長不尊敬老師的文字,接下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說的更多了,都是指責這位家長的話,還有人說那位家長還動手打了老師了!這么說,事情比我想象的更嚴重,只是不是發生在我孩子身上而已。真要動手的話,這位家長就做的不對了。很快,微信群里家長說,×家長,你家孩子自己帶回家自己教育吧,老師教不了。×家長,你還是轉學吧!×家長,你孩子在×老師的班里還能好好讀書嗎?你們在老師那里這么吵鬧,孩子會有陰影的…
我就想到底發生了什么?打老師的家長只是說,大家不了解情況,不要亂說,還揚言說,謠言者全家死光光。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在晚上八九后,真相才露出一些。
孩子在前兩天與另外一個孩子不知道是發生爭執還是玩,另一個孩子用繩子套在那個打老師的家長的孩子脖子上,并用力加緊了。那天被繩子套住家長在微信群告訴了另一位家長的情況。今天家長到學校找老師,說老師在這件事情上處理上欠妥,還怪老師對她兒子的位置一直在角落,一個月沒更換。給她的理由是忘了給她兒子換座位了。所以家長找老師來爭辯道理來了。爭辯的過程中,可能存在拉扯,所以就有了打老師的一詞。現在的家長對孩子在學校的任何表現都特別重視,特別關注孩子在班里的情況,所以不管是拍馬屁也好還是真為老師打抱不平也好,在沒了解真實情況下,各種建議各種指責都出現了。不可否認,從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老師和孩子們平時的互動是做的非常好的,老師與孩子們之間的感情也是比較深的,這個老師在教育方面是一個比較優秀的老師。但座位問題,老師對個別學生關注重視一些,在這個老師少,學生多(我兒子班80 幾人)的公辦學校,這樣的問題還是很常見的。
雖然不是發生在我孩子和我身上,我特別想從這件事上吸取一點營養。這個家長首先一點情緒沒控制好,任何情況下,情緒的穩定很重要。有什么要求或者什么建議,我們可以先要學生自己和老師說出來,這樣和學生和老師的互動也多一些,老師沒有采納,我們做家長再和老師說,老師還是沒有采納,我們多說幾遍,其實只要是合理不違規的,老師一般都是會接納的。說了那么多遍,就算對你孩子有偏見,老師也會不好意思拒絕的。
對于孩子方面,我問兒子,要是有人用繩子套住你的脖子并加力,你怎么辦?兒子說,我肯定不要他用繩子套住我脖子。我再問,要是你不能控制別人這么做,怎么辦?孩子就說,我就罵他……以前有次我在這樣的方面有個提醒,答案好像還行,但具了解,在這樣的情況,很多人是不知道怎么辦?或者知道去求教的!
365天寫作訓練營第十天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