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李開復在北京新書發布會,發布了有一本新書《AI.未來》,開復老師在中國年輕人的青年導師,人工智能專家,整體課程也值得期待,現在的企業谷歌、facebook都是人工智能企業讓人印象深刻。
人工智能發展階段
人工智能的發展,目前大致上可以分為四波浪潮:互聯網智能化(Internet AI)、商業智能化(business AI)、實體世界智能化(perception AI)、自主智能化(autonomous AI)。每一波浪潮運用了人工智能的不同能力,顛覆了不同的產業,都讓人工智能在人類日常生活中更加深入滲透。
人的工作會受到威脅嗎?
人工智能和自動化將取代的技術能力,主要集中在以下工作和任務場景:
重復性勞動,特別是在相同或非常相似的地方完成的工作(如洗碗、裝配線檢查、縫紉)
有固定臺本和對白內容的各種互動(如客戶服務、電話營銷)
相對簡單的數據分類,或思考不到一分鐘就可以完成識別的工作(如文件歸檔、作業打分、名片篩選)
在某公司一個非常狹小的領域工作(如銀行理財產品的電話推銷員、某部門的會計)
不需與人進行大量面對面交流的工作(如分揀、裝配、數據輸入)
雖然有媒體報道,聲稱巨額投資將用于開發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如自動駕駛汽車、人工智能放射科醫師),但這類人工智能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普及。
如果你的工作符合上述類別,那么是時候開始新的職業規劃并接受相關培訓了。
換句話說,你應當避開人工智能能夠完成的工作、了解人工智能做不到的事情。你也應該把這看作是一個機會,讓你的工作更多樣化、不再那么單調。
人工智能會取代人類工作?
李開復認為,15年內人工智能和自動化將具備取代40-50%崗位的技術能力。這種取代將以多種方式進行:
直接一對一替換:即一個崗位由一套人工智能設備取代。總工作量減少導致工作崗位減少:人工智能可完成部分工作,但其余部分仍需要人工。然而,較大的公司可能會減少整體就業崗位,大致與人工智能的應用比例成正比。
打破公司甚至行業運作的新模式:比如一種新的人工智能應用程序(想象一下未來可以從應用程序獲得貸款,這樣一來最終銀行貸款可能不復存在)。
從短期來看,會有很多人進入人工智能行業,這反而會增加就業人數,但人工智能對人類工作崗位的大規模取代需要更長時間才能真正實現。
人工智能做不到什么”?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創意性工作(例如,醫學研究員、人工智能科學家、獲獎劇本作家、公關專家、企業家)。人工智能不擅長提出新概念。
2.復雜性/戰略性工作(例如,首席執行官、談判專家、并購專家)-需要了解多個領域并需要進行戰略決策的工作。對于人工智能來說,即使是理解常識也很困難。
3.靈敏性工作(例如,口腔外科醫生、飛機機械師、脊椎按摩師)。實際上在機器人和機械學方面取得進展比人工智能軟件慢。機器人仍然非常笨拙-看看機器人拿鉛筆的樣子,你就會懂我的意思。
4.需適應全新、未知的各類環境的工作(例如,地質調查、集會后的清潔工作)。機器人在特定環境(如裝配線)中運行良好,但不易適應新環境(如每天在不同的房間里工作)。
5.同理心/人性化工作(例如,社工、特殊教師、婚姻顧問)-人工智能沒有人類的情商。人們也不愿“信任”機器,讓機器來處理人性化任務。
附一張腦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