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洪蘭的《學會思考》,第一部分是“從教養開始”,開篇第一篇文章的題目就是“帶來幸福的人生觀”,很是發人深省。而她在文中非常重要的觀點就是“當物欲壓低后,金錢就失去了她的誘惑力。當一個人不必去做他不想做的事時,她的時間就多出來了,就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我特別認同她這句句話。趕緊把這句話分享給了一個正在猶豫要不要辭職的朋友。工作已經味同嚼蠟,人生也不知道該去向何方,但她總覺得,還沒有到財務自由的程度,只能為“五斗米折腰”,她為此已經糾結了好長時間。她后來說,她準備把自己的存款留一半給父母,讓他們安心養老,另一半已夠支持維持幾年常規的生活標準,她決定要給自己一點時間,不再去做她不想做的事,而是去做做義工,去聽聽課,看看自己內心到底需要什么才可以安穩。
我很恭喜她終于從金錢帶給她的不安全感中解脫。我也很慶幸自己很早就把物欲壓低,可以不為錢去過自己不想過的生活。從年薪百萬的崗位離開,自動“失業”好幾年,經常有朋友開玩笑的問我,什么時候準備復出?我也開玩笑的說我已經是“前浪死在沙灘上”了。
而有一次一個朋友終于忍不住很鄭重的跟我說,我們這樣的年紀你就開始過這樣的生活,太奢侈了!你現在應該出來拼命掙錢,以后老人生病孩子出國,需要用錢的地方多著呢!
我說是,但我不想再過原來那種生活,那種經常在天上飛來飛去,經常在會議室里開到半夜的生活。我愛現在晚十早五的生活,可以每天清晨起來讀自己喜歡的書,寫一點文字和自己對話。我自己接送孩子上學放學,放學后陪她在大草坪玩耍,或是一起做點烹飪、手工,一起實實在在的生活。我也熱愛自己的時間都是自己的,可以用來練瑜伽,做義工,可以去聽薛老師的課不用跟誰請假。
她說,那好吧,如果你愛這樣的生活,那就這樣吧!于是我現在做著兩份不用坐班的兼職工作,只拿原來四分之一的收入,但可以每天自己送娃接娃,有時間做義工,有時間練瑜伽,有時間每天和孩子共處,和生活對話。我很知足。
我有時候自己都很好奇,我這種對金錢的知足是從何而來?我身邊那么多朋友,她們掙錢比我早,比我多,她們廣泛置業,各種投資,早已資產頗豐,并且生活的各種消費標準也只是中產而已,并不奢靡,并不攀比,但她們卻總覺得因為“還沒有財務自由”,所以無法離開那份早已談不上有愛的工作。她們總在說,“等我退了休,我一定要做什么做什么……”
所以我讀洪蘭老師的這句話,也覺得還有東西沒有說到,并非當物欲壓低之后,金錢就完全失去了她的誘惑力。對于我身邊這群物欲遠低于她們的收入標準的朋友,她們依然需要金錢帶給她們的安全感,她們依然覺得離財富自由的路還有很遠,這是為什么?
也許,她們是一直沒有讀到洪蘭老師的后一句話“當一個人不必去做他不想做的事時,她的時間就多出來了,就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也許,是因為我們沿著慣性的工作和生活,讓我們已經忘記有什么特別想做的事了。所以,即便放下現在手上不那么想做的事,也不知道可以做什么。——那些退休后想做的事情都并非自己的生命想要全情投入的事情。
——我突然覺得,找到那件事,那件自己愿意用生命去全情投入的事情也許比壓低物欲更重要?
對,我突然發現,我對于目前生活的某種不滿足,就是我雖然可以不必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也做了一些自己想要做的事,但卻遠沒有找到自己愿意用整個生命去全情投入的事,所以,我依然有不滿足,甚至偶爾還會有遲疑。
的確,壓低物欲就不會出賣靈魂。但僅限于“不出賣”是不會讓我們完全安穩的。我似乎突然理解了寂靜法師那句話“因為我無路可走啊!”,因為只有讓靈魂升華才能讓身心安頓,所以他只能把自己的生命交予眾生。他說“這是最大的自私”,他所有的“無私”不過是為了升華自己的靈魂,因此除了用生命去傾情付出,他無路可走。
真是美好!真是好美!
也許,我也該努力去找到那件讓我“無路可走”只能用生命去全情付出的事了!加油吧!
2019-03-19 于南苑和德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