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有一個熱播劇《都挺好》,可以說是一部有關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的電視劇,讓我們看到了原生家庭對塑造人的性格,品質,價值觀等方面的重要影響。
父母這一身份不僅隨著生育過程而自然獲得,更是需要不斷的學習成長。
不同撫養人的養育方式會給孩子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呢?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將養育方式分為四種:專制型,放任型,溺愛型和權威型(民主型)。
1.專制型
這種教養方式的父母控制欲非常強,會按照自己的意圖來教育孩子。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會表現出對孩子的操控和強迫,大到婚戀交友,上學工作,小到穿衣戴帽,言行舉止,無一不表現出自己的告誡,訓斥和評判。
他們不尊重孩子的獨立性和個體差異,要求孩子聽話,很少傾聽孩子自己的想法,而是直接替孩子做決定。
這種父母可能教育出沖動,有敵意的孩子,遇到挫折容易產生敵對反應,會有強烈的憤怒和反抗。
《都挺好》里邊的蘇明玉,除了父母重男輕女的觀念之外,更多的是控制壓抑,在這種長期的威脅和打壓下,激起了他更多的憤怒和反抗,最終,因為內心極度缺愛和情感淡漠,父女關系疏離甚至無法建立親密關系。
這種也可能教育出膽小,順從沒主見的孩子,在人際交往中,自卑,即使別人侵犯自己的利益,也不敢反抗,有情緒也不敢發泄,從而自我攻擊,自我否定,低價值感。
2.放任型(溺愛型)
由于父母對孩子溺愛這樣會阻礙孩子的全面發展,包括一練認知情感的社交能力,孩子會出現易怒反叛,自我控制能力差,消極態度等,過分放縱,孩子疼愛有加,卻對其行為不加以控制和引導,幾乎不做任何要求。
其實,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家長建立規則,讓孩子意識到任何事情都是有邊界的,不可以隨心所欲。
前幾天網上有一個視頻,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因為媽媽不買手機,而對媽媽大打出手,這就是因為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沒有制定規則,當孩子行為出現偏差的時候,沒有及時的引導。
這種放任型可以表現為隨心所欲,在任何時候吃飯,睡覺,玩游戲,也不會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這種孩子長大后不關心他人感受,不能體諒別人,表現為任性,沖動幼稚很難適應規則和集體,很難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同時,對父母過度依賴,沒有恒心,不能吃苦,做什么事都難以堅持,不喜歡奮斗,容易成為啃老族。
像電視劇中的蘇明成,嬌生慣養,要啥有啥,任性暴躁,除了對他有價值的父母和老婆,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所以才會毫無負罪感的對親妹妹動手,把妹妹打的骨裂住院。
3.放任型(忽視型)
這樣的父母常因為夫妻感情不和或者自己被生活壓力完全壓垮,過度關注自己事情,而對孩子投入極少的時間和精力,對孩子的成長漠不關心,對孩子幾乎不提要求,沒有行為標準,對孩子的決定不管不問,不理不睬,讓孩子感受不到愛。
這樣阻礙孩子的全面發展,包括依戀、認知、情感的表達和社交能力,孩子會出現易怒反叛,自我控制能力差,以消極態度的態度應對事情。
他們在相對獨立的時候,很難與父母建立親密的關系,他們感受愛和表達愛的能力較弱,在人際互動中,更關注個人感受。
4.權威型(民主型)
這是一種比較恰當的教養方式,表現出對孩子高度接納,有恰當的控制和給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性。
父母對他們疼愛,高度關注和高質量的陪伴,親子關系和諧,對孩子提出合理適度的要求,鼓勵孩子自己做決定,讓孩子敢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如果孩子和父母的意見不統一,可以通過協商一起決定,這種孩子表現出良好的人格品質,他們高自尊、樂觀,自控能力強,道德成熟以及在學校都會有較好的表現。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你的點滴習慣,言行舉止,你是怎樣的人,其實都會在他們心里留下印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處事方式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