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丹思心舞
某天被同學請飯,還有一位她的伙伴,問起如果找我的前公司為他們的大學生創業活動提供一批特制的手機該怎么搞。聊起來,原來他們設計了一個商業模式,支持大學生創業競賽,需要定制手機終端。
在我印象中,大學生創業競賽應該是有創業團隊組建、原型開發、商業計劃、宣講路演、投資人、企業家等評審團打分、排名頒獎等一系列熱熱鬧鬧的環節,最后脫穎而出優秀的創業設計的個人與團隊......多年遠離江湖,沒想到這里聽到的大學生創業是這么樣的:
活動主辦方組織一批有需求的企業,并拉來廠家將這些企業的App預裝到定制手機上并通過它可發布任務、管理任務、記錄業績(主要是銷售任務),聯合小額貸款等資源,給參加“創業”的大學生配給這批定制手機,學生可以在這個專用手機上選擇任務、代銷產品、獲得收益、償還貸款等等。
“創業”既然已經全民化,創業的定義自然隨之而變,看來我是少見多怪了。出這主意的人是我工作早期做市場研究時的同行,這些同行們還有其他的“創新”和“轉型”行動。比如,入戶訪問、街訪和電話訪問都不好做了,就去做神秘顧客實地調查客戶滿意度,效益不直接了,“神秘顧客”們就轉去充流量、帶流量,“反正中國人嘛,前面排十個人的隊,肯定會有人往后頭跟著......”? 哦哦哦,不聊不知道,原來老本行發生了這么大的變化!
自我反思一番,其實關于大學生創業,之前我腦子里的概念就一定是普適和對路的嗎?一路從應試教育走過來,學生們到了要走向社會、又面臨就業難的大環境的時候,被各方鼓動起“創業”來,這真的是適合全民、特別是畢業生的職業方向嗎?
隨著社會環境、組織形態的變化,畢業生的確需要面對傳統的大型、穩定的組織和崗位越來越少的現實,無論是基于現實追求“掙錢多、干活少”,還是基于理想追求情懷和自我實現,恐怕都是一崗難求。
如果將“創業”理解成更主動地面對生存、適應環境、自力更生、通過事業實現自我獨特價值,即“做自己的事業”,當然可以是“全民創業”,大家都應該去發展“創業”素質和能力。即便你從事學術、藝術等職業,也需要掌握生存能力,這個生存包括個人的物質生存與職業生命的延續。
但如果是投資做企業主這個意義上的創業,并不是每個人都合適,應該量力且三思而行,更不要被這個誘惑性的字眼沖昏了頭腦,爆棚了自我,迷失了方向。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上面的活動創意倒也不失為順應大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