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鏈接:“結婚后,你不再是我兒子”:這位婆婆的一封信,刷爆朋友圈
【摘抄】
1.“她就不能像別的大媽那樣,跳跳廣場舞,旅旅游,別一天到晚盯著咱們!”
“她是我媽,你讓我怎么辦?”
- “媽媽知道你是一個孝順的好孩子,但父母子女一場,本就是一個逐漸分離的過程。
下決心從你們的生活退出真的很難很難,但這是我們承擔應負的責任,也是對你們最好的祝福。” - “你已經漸漸長大不需要我了,也代表著媽媽該退出你生活了。現在媽媽已經決定和你爸去過自己的生活,接下來的人生你要開始自己做主啦。但是爸爸媽媽家的大門永遠為你敞開,你想吃媽媽做的飯,隨時回來,我們永遠在你身后。”
【讀后感想】
這篇文章寫到媽媽送給兒子三句話,我對后兩句理解不深刻,故只談第一句。
原話:結婚之后,我們“不再是一家人”(個人認為打上引號更容易不被誤解)。
解釋:“從你結婚那一刻開始,你就已經從我們這個大家剝離出去,組建成一個屬于自己的小家。媽媽說的這個小家,是要兩個人共同努力、相互體諒、相互扶持到老的。”
“如果媽媽繼續參與你們的生活,對我們大家和你的小家,都是一種傷害。”
婆媳關系問題,無論從影視劇還是現實家庭生活中,每個人其實都感受過、體驗過這種關系中存在的矛盾沖突。今天想從婆婆角色職能轉變的角度提供一種理論分析的視角。我覺得這其中涉及到一個角色職能調整的問題。
首先,婆媳關系問題并不是兩方關系問題,而是三方關系乃至多方關系問題。這其中涉及到的角色至少有婆婆、兒子、兒媳。三種角色彼此的關系有母子關系、夫妻關系、婆媳關系。婆婆在兒子結婚之前承擔的是母親的角色,母親從小要照顧兒子,很多情況下洗衣做飯打掃衛生。而在兒子結婚后,對于兒子來說母親依然是母親,只是此時母親這個角色承擔的崗位職責應該要改變。不再是繼續洗衣做飯打掃衛生,至少對于孩子來說還是要有意識地培養獨立生活能力。如果之前孩子還沒有這種獨立生活能力,至少結婚后就要有意識地訓練。其實最好是提前訓練這種干家務的能力,長大后再學生活技能不是不可以只是會慢很多,如果從小一點不接觸。
其次,婆婆角色崗位職責轉變的背后是放手意識的覺醒。婆婆確實在兒子婚后要逐漸有一些界限意識,在明晰了界限之后自然也就會放手了。界限意識可以分為領地界限和關系界限。
第一,領地界限,比如說對于兒子和兒媳居住的房間婆婆可以有意識地少進,或者說不懷著幫著做點什么的熱心腸進去。因為那樣往往可能好心辦壞事,像文中所說媽媽進來房間“把我沒用完的護膚品都扔了”。婆婆覺得是在幫忙收拾屋子,但是卻把妻子還想再用的物品直接扔掉。再比如可能覺得柜子很亂,幫忙整理了一下,結果兒媳回來發現東西不好找,原來位置上的物品不見了,就會由于不適應產生不舒服的感覺。這都屬于婆婆好心辦壞事的例子。如果確實進屋去了,那也要對房間的物品有敬畏之心。可以常想:“雖然他是我的兒子,但他的東西是屬于他的,我盡量不要去動,否則動亂了,他和兒媳必然會埋怨于我。”
第二,關系界限。婆婆對兒子來說是媽媽,兒媳對兒子來說是妻子,雙方都會關心、關懷兒子。當婆媳關系本就不好時,有時候婆婆“過度地關照”兒子吃飽穿暖就會讓兒媳更加感到反感。當然關系界限還有很多點,是復雜的心理學問題,在此不展開論述。
具體來說有幾點可行性建議。
- 多交流探明需求有助于少幫倒忙。文中所說洗臟籃子中的衣服的問題,婆婆可以多問問,探明需求,需不需要洗。其實父母總想力所能及地幫助孩子做點事情。慈禧有句詩就寫得特別好:“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但是在幫忙的時候要想一想這么做是幫了兒子和兒媳還是給他們添了麻煩?
- 婆婆兒子妻子間作為一家人要開誠布公地溝通,避免成見越積越多。千萬不要礙于面子,或是基于輩分的問題不方便溝通,這樣矛盾會越積越多。談一談彼此的感受,不適的地方雙方如何調整。我覺得現在遇到婆媳關系問題,都是妻子推動丈夫去找婆婆談。但是丈夫又不想談或是談了,但是婆婆會錯意理解不了,就很難達成共識,此時妻子就會堆積下很多怨氣。信息傳遞過程中本來就有信息差,你想說的和對方理解的本來就會漏掉信息,兒媳轉述兒子,已經漏掉了信息,兒子再轉述婆婆,表達本身就會漏掉信息,再加上接收方理解也會有信息漏掉,就又不知道會少多少信息。而且這樣的信息轉述溝通效率太慢了,為什么大家不能坐下來一起平心靜氣開誠布公地聊聊呢?現代社會中這種場景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