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世界很大,幸好有你》這本書是著名媒體人楊瀾女士20年來,全新個人創作的散文作品集,楊瀾以“大女生”的視角,講述她的婚姻、她的兒女、她的家庭、她理解的幸福力,她工作上,生活上所遇到的種種心里路程。這本書讓我更加了解她,也讓我收益匪淺。
02 作為一個新時代的女性,楊瀾的獨立,事業上的成功總是讓我們羨慕,但是我們卻不了解她背后所付出的努力,采訪前的準備,引用楊瀾書中的描述:"《楊瀾訪談錄》以“紀錄時代的精神印跡”為使命,既講故事,也談話題,帶有我們那一代媒體人的時代烙印,承載著我們的文化理想。我這個人并不算特別聰明,幸好有自知之明,知道要做功課,下功夫。以每次采訪平均“功課量”為10萬字計,總的閱讀文字量應該相當可觀。策劃會、準備、采訪、編輯等時間加在一起,上萬個小時應該也是有的。不是有種說法嗎,什么事做了上萬個小時,基本上也就熟練甚至精通了,只要給她足夠的準備,采訪任何人都是可能的。"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說的也是這樣的道理吧!面對各種各樣高端領域的大人物,她都能夠從容不迫,關于采訪,她有自己的見解,“那么當話筒轉向,采訪者成為被采訪者,會怎么樣?說實話,那種心情有點怪。一方面,因為了解采訪的不易,我會有一種沖動要幫助對面的同行完成任務:“你不就是想問……嗎?我覺得這個故事會更契合你的主題。”另一方面,因為熟知采訪的竅門和陷阱,為了保護自己,也會跟對方玩一些貓捉老鼠的心理游戲:“想用激將法啊?我還就不接招了。”總之,擰巴。”
03? 女人要活得精致。對于精致,它可以表述為經濟上的獨立,干凈整潔的外形,得體的穿衣風格,能夠控制好自己的身材,高質量的生活品質等等。對于楊瀾女士,她無疑是佼佼者,這本書中寫她的經歷,從新聞媒體人,經歷婚姻,身為人母,經過創業,作為中國申奧的陳述者等等各種各樣的身份,她愛自己的事業,她愛自己的家庭,她感恩身邊的團隊伙伴,感恩并敬畏生命。舉一個書中她在美國加州的例子? "如果你有機會去美國加州,一定要去Yosemite(優勝美地)國家公園。作為美國最早的國家公園,這里保護下70多萬公頃的原始森林,以松、柏、杉樹為主,直徑一米以上的樹木比比皆是。而最讓人震撼的,是千年以上的巨型紅杉!那是自然界的巨人,直徑達到10米(每1英尺的直徑相當于100年)。曾經有一棵紅杉樹干開裂后,人們居然可以開吉普車從中間穿過,而大樹仍然自顧自地生長著!高達近百米的樹干粗壯筆直,直指云霄,讓你這才明白什么叫頂天立地!它每天要吸收1000加侖的水,每100萬顆種子中才有一顆能夠發芽生長。在區區三米左右的土層下,它將根系延展到數百米開外,與周圍的樹根緊緊相連,以穩定住巨大的身軀。干旱時代幾十年沒有降水,它們的根系可以相互補給水分;電閃雷擊,天火無情,即使樹干被火焰燒灼甚至劈開,它的樹皮也會漸漸愈合,繼續生長。時間在紅杉身上變得緩慢,甚至凝固起來。如果你有機會站在它身邊,你的心中會充滿敬畏和感動,一邊感慨人生之短暫,一邊又欣喜于與它同為自然的一部分,仿佛它替代我們去見證了生命之不息。它是如此令人震撼,即使走出好遠,人們也會情不自禁回首仰望,向它致意。" 生命如此頑強,生命更是自強不息,珍愛生命,敬畏大自然。
04 每天我們都在忙碌的生活,忙碌的工作,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自己理解的所謂的幸福力,有人說"何以解憂,唯有暴富。"在這個物欲橫飛的時代,我們追求金錢帶來的快感,同時也讓人陷入貪婪的深淵。引用書中的例子:在央視的采訪中,當被問到“你幸福嗎”這個問題時,有人回答說“我姓曾”。其實這樣提問是不可能得到準確答案的,每個人突然被問到這個問題時,70%的回答是基于他當時的心情。如果他恰好剛與老婆吵了一架,肯定會沒好氣地頂你一句:“這關你什么事!”
人們對幸福的三大誤區就是:一、忽視自己已經擁有的,重視自己尚未得到的(我鄰居的房子憑什么比我的大?);二、以當下的欲望設想未來的需求(我太餓了,要是天天吃紅燒肉該多好!);三、以表面現象評判別人的幸福(這個人在車禍中斷了一條腿,這輩子算完了!)。每個人所處的環境經歷不通,對幸福的感知能力也不一樣,。一項心理學調查顯示,生活在孟買貧民窟的單親母親的幸福指數并不比華爾街銀行家的幸福指數低,有的時候甚至更高。
怎樣才能更幸福?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總結出來的獲得幸福感的五大要素得到了廣泛的認同:第一是愉快的情緒,可以來自吃了一道美味的菜肴,或者是欣賞了一片美麗的楓葉,或者聞到了一種美妙香水的味道,但這類愉悅的情緒并不會持續太長時間;第二是興趣和愛好,如果一些興趣愛好足以讓你忘我地投入并陶醉其中,那么你的幸福感就會大大增加;第三是成就感,當你白手起家,把企業做到了某個程度的時候一定會有成就感,但是這種成就感給你帶來的幸福的邊際效應有可能是遞減的;第四是良好的人際關系,健康的、親密的、相互支持和共同成長的人際關系是一個人幸福最好的保障;第五是價值感,這就到達了自我實現的高度:你認為自己的人生有意義嗎?你認為你的存在能夠受到別人的認同和尊重嗎?能為社會做出貢獻嗎?
幸福不是一次行為,而是一種習慣,而習慣是可以養成的。王爾德說:“一開始是我們塑造了習慣,然后習慣就塑造了我們。”我們該怎樣養成自己的“幸福習慣”?以下是我們可以采取的行動:①問自己,如果你的人生只有一年,你會怎么做?我采訪李開復先生的時候,他對我說,他是在得知患了癌癥,要準備遺書時,才真切感到以往陪伴家人時間太少,而他們才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②靜觀(Mindfulness)是一種讓人安靜下來的方法,關注自己的呼吸和存在,從而改變自己的腦電波回路和情緒反應模式。③學會贊美和感恩,每天寫下讓你開心的五件事,三個月之后幸福感會大大改變。④建立你的“幸福董事會”,數一數對你的幸福起最關鍵作用的人,雖然你的電話本里有幾百個人、上千個人,但是跟你的幸福直接相關的人不會超過20個,請好好地給予他們時間和陪伴。⑤向鏡子中的自己微笑。誰能總是亢奮和快樂的呢?當你感到挫敗、情緒低落的時候,給自己一點心理暗示也是保持幸福的良好方式。
對應中文“幸福”這個詞,英語中有三個不同的單詞,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幸福”的不同層面。Happiness是一種情緒,Well-being是一種狀態,Flourising是一種過程。發現幸福,理解幸福,學習幸福,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有這樣的自我期許:人生繁盛,讓生命美麗綻放。
05? 一本好書是良師益友,是迷茫大海中的指明燈,指引你前進的方向。一本好書,讓你看到別人的生活,開闊視野,也能反省自己,吸取經驗,收獲智慧。靜下心來,浮躁的內心,不安分的心靈需要靜養,靜養之后讓我們更好的揚帆起航,走向未來,這本好書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