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王純甫書》是陽明先生寫給王純甫先生的一封信,施邦曜先生在《陽明先生集要》中對這封信的點評非常好,其中有一句是:當困窮拂逆而不失反求自得之常,所以能常變一致,不為境遇所動搖。若只以偃蹇貧賤自奇,便落輕世傲物之喜。
人生不可能處處順境,心境若能不為境遇所動搖,在逆境中常能看到有利的一面,那么,便是做到了動心忍性,這樣的人才是前途有望,大器可成。
王純甫先生辭官回家后,父親很不高興,陽明先生聽說這件事開始也很惋惜,但隨后又感到高興,再到后來,王純甫又回到任上,但卻與共同謀事的上下級關系不太好,陽明先生聽說后還是初聽感到惋惜后來卻又感到高興,這是為什么?博仁老師在這里的解讀是,此時的陽明先生跳出世俗的眼光,不看得失,他更看重王純甫先生在這些經歷中是否得到成長。圣人就是圣人,看任何事情都有與普通人不一樣的高度。
前段時間孩子在學校和同學發生矛盾,被同學當面辱罵非常委屈,孩子性格溫柔內向,懂事善良,從來不惹事,很在乎同學關系,因此從不會惡語傷人,面對同學的咄咄逼人,她無所適從,不知如何辦。相反,她的那個同學卻有點霸道蠻橫,后來那個同學在她們同學小群里又拉攏其他同學一起語言攻擊她。
我給孩子從小接受的教育是有禮貌,講文明,她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非常受打擊,不知如何面對,那幾天情緒低落到極點,甚至一度開始逃避上學。
我了解情況后,第一反應是很生氣,也很心疼孩子,但我還是讓自己保持冷靜,共情孩子,鼓勵孩子有錯就去承擔,沒錯就勇敢面對,不能讓這種情況發展成校園霸凌。同時我找到班主任,如實反映了情況。也讓孩子主動找老師尋求幫助。
很慶幸班主任是一位負責的老師,她通過調查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批評了那個同學。后來那個同學也給孩子道了歉,這件事總算得到圓滿解決。
雖然孩子當時受了委屈,我也心疼孩子,但過后我卻覺得這是好事,因為孩子膽小,缺少自信,這樣的經歷正好歷練她的逆商,增加她的抗挫折能力。事后我也引導她,讓她總結這件事好的一面有哪些,孩子說最起碼下次遇到這樣的情況,知道如何處理了,心理上也不會這樣痛苦了。孩子的領悟讓我很欣慰,她的淚水沒有白流,其實,人生所有的經歷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
溫室里永遠養不出傲立風雪的蒼松。困境與磨難是禍也是福,就看我們如何看待它。像陽明先生對王純甫說的那樣,把自己定位成金子,“經烈焰,受鉗錘,當此之時,為金者甚苦”,但“即其出冶,金亦自喜其挫折煅煉之有成矣。”唯有這樣,才能成為具有金子、蒼松品質的人
讓我們都樹立金子心態,用成長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逆境與打擊,那么,又何來煩惱與痛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