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為起這名字是為與山西的五臺山遙相呼應,哪知是與銅川的藥王山相區別。藥王山在宋代尚叫五臺山,到清乾隆年間還為與南五臺相區分專叫北五臺,但到了光緒年間就徹底拋棄了這名,為紀念孫思邈而改叫藥王山了。而南五臺至今仍執拗地堅持這名。
與山西五臺的東南西北中的型制不同,這里的五臺其實是一道山嶺的五個峰頭。一字排開的格局讓人不走回頭路都難。在地圖上看,從西向東依次是舍身崖、靈應臺、清涼臺、文殊臺、觀音臺。其中觀音臺最高,海拔1688米。舍身崖最低,臺上尚無人工建筑,且因險峻而被阻斷交通,工作人員表示沒有開放。
南五臺別名叫太乙山,因其與長安不遠,又風景秀麗空氣宜人,歷來就是修行人的青睞地,但目前已經完全由景區管理。不僅入內需要支付45元的門票,而且許多地方還被設置關卡,不得隨意出入。
五臺中除了舍身崖空無一物只能遠觀外,清涼臺有一座六角亭供人休憩納涼,其他三臺都有正規的寺廟建筑,但沒有出家人執守。一旁敲磬的工作人員表現得很克制,沒有過份熱情地去招呼游人去敬香或者做功德,遇有客人來打聽事情還會很耐心地解答。
靈應臺旁邊的員工宿舍做得很別致,古香古色,還有個很質樸的名字叫“一間房”。我跟工作人員套近乎,說他住在這風景秀麗的地方好有福氣。他淡淡地說道:一天兩天可以,時間久了也就厭倦了。
觀音臺作為最高處,廟宇的規模最大,人流量也最大。大家紛紛占據最佳位置拍各種照片,留下風景與風華正茂的自己。遠處群山逶迤,層巒疊嶂,八百里秦川似一覽無余。殿前有煙霧繚繞,卻沒有洪亮的鐘聲與忙進忙出的黃衫身影,總感覺少了點什么……
幾個月前有兩位朋友到寒舍喝茶。他們提到一座伏龍觀說是不錯。我在山下的客棧特意問了老板,得到的信息是可以從觀音臺旁邊的山坳往后面去。那里廟多隱士也多。但我在觀音臺附近遍尋無果,實在找不到一條小路往后面去。考慮到年紀已大,不能再去做不安全的嘗試,于是悻悻作罷。
下山回到住地稍事休息后往彌陀寺方向去。聽說那里有條小路可以直上觀音臺,可以省去門票。不過我絕了這個念頭,只想碰到位可以聊天的住山人。結果真碰到了一位披頭散發的道門弟子。他說自己住在附近,昨天被驅逐,今天的住處被貼了封條。我問他原因。他說是自己不能為當地帶來收入。我說其他人沒被趕,只趕了你一個嗎?他說是的,又補充說其他人都是佛教的,對當地來說還有利用價值。這個原因讓我感覺難以置信。后來簡單地問了些其他情況。通過交談感覺他可以代表一部分住山人的狀況:入世無生存技能與交流技巧,出世又無天份與恒心毅力。
回過頭來看看南五臺,沒有出家人駐守的地方少了香火,也少了煙火氣,出露的巖石略顯冰冷,但空氣清新了許多。
2024.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