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歡小歐老鐵的這句話:用反證思維,遇事多去想“做了能怎么樣?”而不是“不做又能怎么樣。”
很多事情,你不做,確實影響不了什么,平淡的生活,低配的人生,依然繼續。
比如身處基層事業單位,不去做又能怎樣是大家對待工作的常態。
“這是領導的工作,跟我有什么關系,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行。”
“又不是自己的分內之事,不去做也不會影響什么,反正每個月工資會照發。”
……
又比如在讀書營,作為一個深度潛水者,不去參加群里的任何一個活動,總是拿太忙沒時間為借口,其實打心底依然是認為這些事情不做對自己沒什么影響。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往往就在這里,當你遇到事總是想不做沒什么時,別人卻在想著,如果做了,會怎么樣?會有哪些收獲?
做了會怎么樣?
工作中,當大部分人都沉浸在不學無術,安于現狀時,如果你去做了,就會鶴立雞群,脫穎而出,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加深領導對你的印象,鋪好晉升之路。
在讀書營,如果認真去做了,那么多熱心的老鐵都在關注著你,期待著你的成長,她們給你鼓勵,給你動力,讓你在這種不辜負自己也不能辜負別人中慢慢的變得主動,優秀起來。
難道這些都是你不想要的嗎?No!
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雙隱形的翅膀,只不過,它被現實捆住,飛不起來。
在職場誰不想出人頭地,在讀書營誰不想成為大家學習的榜樣。
培根在《習慣論》中說:思維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結果。
人生不是取決于“命運”和“過去”的創傷,而是自己的思維方式。
所以,一切都從思維開始,只要你能權衡到做與不做的利弊,你就會積極主動的去想辦法,找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