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印象筆記】的深度用戶,(使用四年,后三年升級到高級用戶),周五開會的時候,終于得閑把印象筆記四年來的內容,好好整理了一把。
最好的整理,就是不整理!
當我記錄或者創作的時候,我不用去考慮這個東西放哪兒。而日后,當我想在上百本筆記本中,上千本筆記中尋找任意資料的時候,我可以快速準確地找到我想要的東西。——這就是我想達到的效果。
現在的【印象筆記】有什么問題?
雖然四年里也設置了“筆記本組/筆記本/筆記”的層級結構,但是用起來問題在于
1~根目錄同時存在“筆記本組”和“筆記本”兩種結構,新增的單條筆記只能放筆記本,無法放入筆記本組中。
2~同類筆記可以在多個類似筆記本上找到,存放時容易混淆,覺得放哪兒都可以。查找起來只能靠全文檢索。
曾經想過的思路之一
最近在寫點東西,就像年初說過的“輸入輸出要平衡”,所以一開始考慮把所有的筆記和筆記本,以對內和對外兩個交叉的維度來整理,分成四象限。(筆記本組當時想不要太多,留四個筆記本組就足夠了)
1~IDEA (in -> in) 平時的思維碎片,腦洞,靈感,感悟,日記等等。
2~WRITE (in -> out) 寫作,虛構類及非虛構類寫作
3~STUDY (out -> in) 讀書筆記,電影評論,網課筆記,學習資料
4~RECORD (out -> out) 游記,照片存檔,有意思的小文章,摘抄
看上去好像不錯,但是仔細思考。這么分組問題在于——即使我把所有類似的筆記放在一起 ,但是他們之間的關聯度很弱呀。這么整理沒有邏輯嘛。
想象一個場景,我打開讀書筆記,里面存放了我所有閱讀藝術史,電影理論,心理學,寫作訓練或者某些技術類書籍等等。
這個場景真的適用我嗎?我尋找筆記可能真的打開所有讀書筆記,這么一本一本找過來么?更可能的場景,不應該是突然想到某一個主題來尋找相關的筆記么。比如某次聊到《我不是藥神》,然后聯想到發展心理學中的Kohlberg道德兩難問題,這樣直接去發展心理學類別尋找相關筆記。
然后我想了一會兒,有頓悟感
為什么我不像大學MOOC,COURSERA,網易公開課那樣,按照領域/Field來組織自己的筆記和材料呢?
按照自己所感興趣的幾個方向,分別來設置主題。所有相關的主題筆記放在一起。比如是“心理學”,不管是學習資料,還是讀書筆記,講座,相關腦洞,咨詢案例,包括網上看到有趣有用的材料都應該放在一起。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做到觸類旁通呀。
所以按照歸并同類項的原則,重新整理了自己感興趣的幾個主題,筆記本組如下:
之前筆記分類的難度在哪里?
然后我想了一下,我之前筆記分類的難度在于,這是一個多象限的問題。
一方面筆記要按照主題(藝術?心理學?寫作?)進行分類,另一方面筆記又要按照原有的屬性(筆記?思維片段?客觀記錄?)來分類。
所以在筆記本組的角度,是按照主題來分類的,用數字作為序號排序。
而次一級的筆記本,又可以就屬性,進行第二次分類,用字母作為序號排序。
比如所有筆記本組下面:
a,代表筆記,out to in
b,代表方法論層面的資料,比如如何寫作本身,如何閱讀,如何進行心理咨詢。
c,代表自由創作,in to out。這樣文學創作,和心理學的寫作就可以很清楚地分開存放了。
d,代表公眾號相關內容。不僅僅限于寫作和心理學。比如旅游,文化活動也可以放公眾號呀。
e,課程記錄,截屏,資料性文件
f,評論類內容。
【應用場景】
關鍵在于先寫,然后再想著表筆記應該放哪兒。
當我寫完筆記,想存放的時候。只要輸入a,就可以在所有筆記類目錄里選擇最合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