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一個好的習慣能夠成就一個人,一個壞的習慣有可能會毀了一個人。
杜克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我們的行為中大約有45%源于習慣,習慣其實遠比這45%的比重代表的含義更重要,因為習慣是不斷重復的行為,而且大部分每天都在重復,長遠看,這種不斷的重復疊加起來,要么收益頗豐,要么貽害無窮。
好習慣對自我提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養成一個好習慣卻并不容易。
這本《微習慣:簡單到不可能失敗的自我管理法則》記錄了作者從多年實踐和研究中總結的方法,十分有效并且幾乎不可能失敗。已經幫助了很多人成功地實現自我蛻變。
什么是微習慣?
微習慣其實就是我們正常想要培養的新習慣的大幅縮小版本。比如,把“每天寫3000字”縮減成“每天50字”,把“始終保持積極思考”縮減成“每天想兩件好事”。
微習慣的厲害之處在于:它一點也不“反人類”,無需強大的動力和意志力,只要根據大腦的規律,科學地培養習慣,輕松而持久地為你做出改變。
我們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給自己制定了目標,努力想要培養一個好的習慣,雖然一開始我們總是熱情萬丈,躊躇滿志,可沒過多久,就會因為各種理由而放棄堅持。
我們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沒有超人那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意志力,想要堅持下來真的很難。本書的作者也和我能一樣,面臨過這樣的問題。
作者蓋斯從高中起就想培養鍛煉的習慣,可是每次頂多堅持兩周就宣告失敗。為了鍛煉這個習慣,他反復嘗試了十年都沒能養成。
后來,他無意中嘗試了一個辦法,令人驚訝的事情發生了,只用了短短兩年,蓋斯就成功養成了很多他想養成的好習慣。這些習慣對他來說,就像吃飯睡覺一樣自然,有哪天不做他反而渾身難受。
是什么阻礙了我們養成一個好習慣呢?
我大多數人在培養一個新習慣的時候,依靠的是自身的動力和意志力。但是,從心理學來說,動力是一個不可靠的因素,我們也不可能一直靠打雞血來堅持新習慣,一旦我們感覺到累了,或者有更有誘惑力的事情出現時,我們就會動搖。
這時,我們就要調用我們的意志力來堅持新習慣,在不想做的時候硬撐下去。但是,意志力也是有限的資源,當我們在工作中花費了大部分精力,再回來面對熊孩子的調皮搗蛋,可能很難再拿出精力來堅持新習慣了。
其實這跟我們的大腦結構有關,我們在培養一個新習慣時,主要會牽涉到大腦的兩個關鍵部位:一個叫基底神經節,主要負責重復行為;另一個叫前額皮層,主要負責管理行為。
基底神經節是大腦中非常穩定的那一部分,它能高效地執行重復的行為,幾乎不消耗意志力。但是,它不能判斷這個行為對我們是好還是壞。
前額皮層和基底神經節正好相反,它能夠從長遠角度來幫助我們進行決策,也會監督基底神經節。但是,它消耗的意志力也更多,而一旦我們的意志力消耗殆盡,大腦就會進入自動運行狀態。我們就會恢復到以前的行為。
微習慣為什么能幫我們養成新的生活方式呢?這種微小的習慣能起多大作用?
微習慣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保護了我們的意志力。它順應了我們大腦的習慣養成機制。
大腦其實是比較抗拒改變的,我們要建立一個新習慣時,必須不斷重復這個行為,直到大腦完全接受為止。
如果我們建立的新習慣難度太大,就很難把大腦從舒適區拽出來,大腦勢必會拼命抵抗。
但如果我們把新習慣設定的足夠小,大腦就會放松警惕,每次只要向外探出一小步。漸漸地,它所能接受的圈子也越來越大。微習慣就是通過這種方式,把一個微小的動作逐漸變成了我們想要達成的那個習慣。
就比如,我們想要鍛煉身體,我們可以將目標定為,兩個俯臥撐。對于我們來說,兩個俯臥撐真的太容易了,大腦也不會抗拒。等做完兩個俯臥撐,我們可能會想,既然姿勢已經擺好了,那還不如再做幾個。這就樣,我們會發現,其實這也并不難,關鍵是,它會引誘你做的更多,超額完成目標讓我們擁有滿滿的成就感。
我們要怎樣使用微習慣的策略呢?要注意哪些問題?
1/選擇合適的微習慣。
把自己想要培養的新習慣列成一張清單,然后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要多問自己幾個為什么?比如寫作。為什么要寫作?是因為喜歡?還是其它原因?其實就是為了了解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然后將這個習慣縮小成微習慣。如果想要養成每天寫作的習慣,可以把計劃縮小為每天一百字。如果一百字也覺得困難,那就50字。將習慣變成“小得不可思議的一小步”,這樣大腦才不會抵觸。
2/明確習慣依據,將其納入日程。
給自己明確一個微習慣開始的時間、場景,有一個明確的習慣開始點,我們會更容易成功。
3/建立回報機制,以獎勵提升成就感
如果其中的95%都是在我們計劃外完成的,這種感覺會更棒。作者的經驗是在此過程中要讓自己感到快樂,快堅持不住時,給自己一點獎勵,休息一下。
4/記錄和追蹤完成情況
有研究表明,把想法寫在紙上時,會讓大腦更加關注它。我們可以將微習慣的計劃和進展寫下來貼在我們經常能看到的地方,書桌,墻上等等。
5/微量開始,超額完成
雖然我們經常能超額完成我們的微習慣,但是也不要調高我們的期待值。如果我們的計劃是50字,就算我們可以寫的更多,比如寫了2000字,也不要把目標改為2000字。如果我能能超額完成,那么我能很了不起,但是。如果只是完成了最低目標,我們同樣了不起。畢竟大腦很難改變,等我們真正養成了寫作的習慣,再提高標準也不遲。
6/留意微習慣的養成信號
沒有抵觸情緒。該行為似乎做起來很容易啊,不去做反而更難。
身份。現在我們認同該行為,而且可以信心十足地說“我經常看書”或“我是個作家”。
行動時無需考慮。
不再擔心,即使漏掉一天也沒關系,我們還會一直做這件事。
常態化。就像喝水吃飯一樣自然。
如果你還在為遲遲養不成好習慣而煩惱,不妨試試這個每天只做一點點、毫無負擔的微習慣策略吧!
(PS:之前發的文章被誤刪了,只好重新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