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已閱
在中國,普羅大眾對稅收大概都是一無所知的,我也是。
看這本書后才明白,原來只要我們消費,就有稅。
買衣服,買香煙,買酒,住酒店,飯店吃飯……所有能想到的花錢的地方,必有征稅。
一包香煙的稅收大約在50%左右,甚至更多。所以,抽煙的人,對國家的貢獻要拎出來單獨計算。
我們國家的稅收一直比較重,去年國家出臺了很多政策,開始大規(guī)模降稅。
企業(yè)主收益很多。
普通上班族,如果你有房貸,有孩子,有老人撫養(yǎng),有個人自我學習、考證計劃的,基本上交不了多少稅。
這么多年國家用稅收的錢,大規(guī)模在國內(nèi)搞基建。
我們的高速公路幾乎可以去到國內(nèi)任何一個地方;我生活的小縣城都有高鐵;我們的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我們的4G信號基站,即使是在偏僻的山村,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信號……
國家靠著龐大的稅收為后續(xù)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所以說,中國發(fā)展成今天這個樣子,我們每個納稅人都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每個人都無形中參與到了民族復興的大業(yè)中。
朕的書摘
- 在中國的語境中,稅收卻只是作為政府籌集財政收入的工具而存在的,換句話說,政府是在征收和使用自己的錢,跟納稅人沒有直接的關系
- 消費即納稅。每個人從出生時喝的奶粉到離世時的葬禮,稅都始終相伴、無處不在。
- 常識一:人人都是納稅人
- 常識二:政府無權單方面征稅和決定稅款的使用
- 常識三:在現(xiàn)代社會中,納稅人擁有知情權、監(jiān)督權、訴訟權等不可侵犯的權利
- 常識四:缺乏權利的納稅等于被掠奪
- 常識五:稅收過重會導致企業(yè)倒閉和職工失業(yè)
- 常識六:衡量稅負輕重的標準不在于稅收是多少,而在于政府為民眾花掉了多少
- 常識七:在中國政府的支出里,民眾直接受益的份額很少,政府自身的耗費很大
- 常識八:政府的自我審查,不可能消除財政支出中的腐敗和浪費
- 常識九:中國的政府支出有“賬簿”,但被隱藏起來了
- 常識十:稅制改良的根本動力,在于民眾自身
- 稅是民眾用于購買政府服務的費用。民眾自愿將創(chuàng)造出的一部分財富授予政府,以使政府向民眾供應必需的公共品和公共服務。未經(jīng)民眾同意而征稅是不正當?shù)摹?/li>
- 納稅意味著納稅人讓渡了自己的財產(chǎn)所有權,同時也應該獲得參與稅收事務的權利。
- 未經(jīng)合法程序確立的稅收,不具有正當性。只有政府首先依照合法的程序,在納稅人同意的前提下,確定稅收的種類和額度,并保障納稅人的基本權利,才談得上納稅的義務。
- 稅收是政府對民眾收入的“提成”,政府“提成”得越多,老百姓可支配的收入就越少。從企業(yè)的角度看,繳的稅越多,利潤就越少,進而減少企業(yè)的生產(chǎn)和投資,最終會減少職工的就業(yè)機會
- 納稅與死亡,是人生難免的兩件事。
- 稅是民眾購買政府(人員)服務的費用,
- 增值稅無處不在,因為它是對所有“商品生產(chǎn)、流通、勞務服務中多個環(huán)節(jié)的新增價值或商品的附加值”征收的,所以只要消費了,就要繳增值稅。
- 營業(yè)稅,即對有償提供應稅勞務、轉讓無形資產(chǎn)和銷售不動產(chǎn)的單位和個人,就其營業(yè)收入額征收的一種稅。這主要面向7個行業(yè):交通運輸業(yè)、建筑業(yè)、金融保險業(yè)、郵電通信業(yè)、文化體育業(yè)、娛樂業(yè)和服務業(yè)。此外,個人和企業(yè)轉讓無形資產(chǎn)和銷售不動產(chǎn)也要繳納營業(yè)稅。
- 契稅是對在我國境內(nèi)轉移土地、房屋權屬時向承受土地使用權、房屋所有權的單位征收的一種稅。
- 印花稅是對在經(jīng)濟活動和經(jīng)濟交往中書立、領受《印花稅暫行條例》所列舉的各種憑證所征收的一種兼有行為性質的憑證稅,其中10種合同上要貼印花,比如營業(yè)賬簿、房屋產(chǎn)權證、工商營業(yè)執(zhí)照、商標注冊證、專利證和土地使用證等。
- 對于地方政府而言,一輛車就是一棵小搖錢樹,每年收獲頗豐。
- 中國現(xiàn)在的稅制特征是“國富民窮”、“藏富于國而非藏富于民”,即國家財政和稅收收入逐年猛增,而人均純收入則增速緩慢,民眾生活負擔仍然很沉重。
- 現(xiàn)代政府的稅收與黑社會的“保護費”相比,不同之處在于納稅的自愿性與有償性。即使是專制政府,從長遠來說,稅收也不是無償?shù)?/li>
- 政府并非不會犯錯、無所不能的“神”,它作為決策的制定者,也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 納稅本質上是一種購買行為,即民眾向政府購買服務,納稅人的權利和消費者的權利一樣。納稅意味著納稅人讓渡了自己的財產(chǎn)所有權,同時也應該享有政府提供的優(yōu)質服務,并獲得參與管理稅收事務的權利。
- 納稅人權利是一種身份權,是納稅人基于納稅身份而享有的權利,從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流轉過程來看,納稅人權利是稅收的邏輯起點和目標歸宿。
- 在成熟的民主國家,不同利益集團都有各自的代表,一般由專家、政客、媒體、非政府組織等組成,他們在政策制定階段以集結力量的方式抒發(fā)民意,通過種種渠道傳達利益訴求,影響法案的起草、審議和表決,并最終使通過的預算法案反映各利益集團的意愿。
- 征稅同意權是指稅種開征、稅收范圍、稅率高低、征收方式、免稅條件、取消稅收等一切與征稅有關的法律必須征得納稅人的同意。
- 程序抵抗權是指當征稅機構明顯違反法定程序時,納稅人有權拒絕執(zhí)行或合作的權利。
- 稅收是政府對民眾收入的“提成”,政府“提成”得越多,民眾可支配的收入就越少。從企業(yè)的角度看,繳的稅越多,利潤就越少,進而減少企業(yè)的生產(chǎn)和投資,最終結果是減少居民的就業(yè)機會以及獲得更高工資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