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我的“半畝三分地”
? ? ? ? ? ? ? ? ? ? 一邂逅斯蒂芬-茨威格
? ? ? ? 和斯蒂芬-茨威格的緣份始于很多年前的一個夏日午后。那天,陽光明媚,和風習習。在家放假的我站在樓道門口,等住在旁邊小區的同事取發面頭,抬頭往同事來的方向看去,一個熟悉的身影款款走來,那不是小學同學斌嗎?他手里拿著一本書熱情的打著招呼:
? ? ? ? “老同學,很久沒見了”,? ? ? ? ? ? ? ? ? “是啊!你這是?”他回應道:?
? ? ? “給我姐還書,家里沒人,我急著去上班呢”!
? ? ? “噢,什么書”?斌遞給我,封面上寫著斯蒂芬-茨威格的中短篇小說集。
? ? ? “哎,老同學,要不你幫著把書給我姐吧"!
? ? ? “沒問題”我爽快的應承著,斌邊走邊說“謝了”
? ? ? ? 等同事拿走發面頭,我回到家中,便打開了這本書,書中有一篇中篇小說,名字叫《同情的罪》,兩篇短篇,一篇叫《一封陌生女子的來信》,《一個女人的二十四小時》。我對《一封陌生女子的來信》的名字產生了興趣,便泡了一杯鐵觀音,開啟了下午茶的美好時光。
? ? ? 小說第二段的文字在眼前定格,“幾十張信紙上寫著潦草匆忙的女人的字跡,……但仔細反復地看,……信上開頭的稱呼是'你永遠不知道我的你’,他迷惑了,這是稱呼他呢,還是指一個虛構的人物?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一直讀下去”。我的好奇心也促使我隨著故事情節的展開一直往下讀,從小兒子的不幸死去,回望兩個人的初次相見,一個只有十三歲的少女,還是那么熱情的記得一切瑣碎的細節。“你穿著一身淺褐色服裝,上樓時帶著年輕人的歡快,兩級一步的跳上去,你的帽子拿在手上,我很清楚地看見你那神采奕奕的面孔和年輕人的頭發。你的英俊而瘦削而又整潔的外表”。在一個十三歲半大女孩的眼里,這種形象的男子不自覺的就吸引著她,讓女孩對他一見鐘情,爾后就是女孩子深情的等待和窺探。我驚詫作者斯蒂芬-茨威格對細節的描寫,對一次又一次的站在男主房子對面等著奇跡發生的相見,那描寫細膩而具體,尤其女孩心理活動的描寫更是入木三分。后來,他們有了同宿的一夜,又有了生日那天的白玫瑰。她是那么渴望溫柔地靜悄悄的貼近他,可他卻在記憶里搜尋著紛亂不清的模糊印象,好在,最后的那扇門打開了,有遠處飄來的音樂震憾著他的心靈,讓他寒噤著、思懷著……
? ? ? ? 一篇不長的小說看完了,可文字中仿佛有種魔力,讓你不停的想繼續讀另外兩篇作品。
? ? ? “蘭子,蘭子,斌斌的姐姐來取書了”。媽媽在大聲喊我。
? ? ? 我拿起書往門口走去,匆忙將書塞給斌的姐姐雯。雯不好意思的說:
? ? ? “這是朋友哥哥的書,急著要還”
? ? ? 我連說:“好的!好的!”其實我的情緒還沉浸在書中那個女孩子的愛情上呢!
? ? ? 苐二天,我就去書店買了兩本斯蒂芬-茨威格的書,后來看了他的好幾部作品,比如《象棋的故事》,《心靈的世界》等書。幾年后,看了徐靜蕾導演,和姜文一起主演了《一封陌生女子的來信》的片子,看完之后,覺得比起原著還是少了那種銘心的刻骨、細節的悸動!想必徐靜蕾也是斯蒂芬-茨威格的鐵粉吧?再后來,復旦大學哲學教授陳果又向大家推薦了《一封陌生女子的來信》和《一個女人的二十四小時》。陳果也是斯蒂芬-茨威格的鐵粉。 而今,讀了好多部斯蒂芬-茨威格的作品,也成了他的鐵粉。
? ? ? ? 邂逅斯蒂芬-茨威格,是一種美麗的邂逅,也是一種緣份的碰撞。每每讀他的作品,我都會在紙上寫著以下數字和文字:
? ? ? ? ? 斯蒂芬-茨威格,猶太人,奧地利作家,生于1881年4月28 日,死于1942年2月22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