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多小時,這可能是我聽過的最有價值的報告會,周海宏教授講述了關于經典音樂欣賞,關于聽音樂的誤區,關于音樂教育,關于幸福的生活,關于文明發展、社會進程中的感性素質欠缺……這是一次打破既成觀念、讓我重新認識欣賞音樂的意義、讓我舍不得玩手機的講座。
雖然從來知道音樂修養和藝術素養的重要性,大學以來的小提琴(雖然都沒學會),聽交響樂音樂會(雖然只有一場),選音樂鑒賞課學樂理理論(雖然只是個基礎大概),但是我對如何欣賞經典音樂沒有明晰的認識,對音樂之于個人幸福和“成功”、之于社會文明、之于人類沒有清晰的想法。
“音樂怎么聽 藝術有啥用?”平易近人的周教授用通俗易懂幽默風趣的話語將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娓娓道來,開篇就驚人的指出“音樂何須懂”。曾是鋼琴專業在沈陽音樂學院學習, 彈奏夕陽蕭鼓即春江花月夜被父親責問音樂表現的具體形象,引出了本次報告會的第一個主題——如何欣賞古典音樂。繼而通過豐富美妙音樂和有趣的事例相結合,引領我們從最自然的角度認識音樂、走進音樂世界。他充滿希望地談到自己的中國夢是“欣賞經典音樂的人和喝酒的人一樣多”。
沉浸其中,我第一次意識到,原來經典音樂也可以這樣聽;原來經典音樂也可以與我們形影不離;原來我們在死板強硬的教育中丟失了最基本的音樂欣賞;原來漢族人民缺少音樂享受、中國制造缺乏工匠精神、中國古建筑保護和城市建設不具人文關懷等等的深層原因都可以歸結于感性素質的缺失……
“音樂是人類靈魂的避難所”——青主
慶幸我已經離不開音樂,慶幸我從新的角度審視古典音樂,慶幸獨自一人卻因這個避難所而感覺美妙無比。
劃重點:每個人都應培養自己的感性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