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是等出了第二季才開始認真看第一季的,去年剛出的時候,看了一集,當時似乎覺得太接地氣了,看慣了高大上優雅精致美食節目,突然一下轉不過來口味接受食物最原始的狀態了,于是很不認真地掃了一遍,沒有留下任何印象。這次再看,卻很入迷,也許是一年來,我也有所成長吧。無論如何,我真的很感動,每一集都是,感動于這些人對于食材、工藝、烹飪的執著,感動于美食對于他們所代表的感情和意義。
第一季里出現了很多人:為了蜂蜜而僅依靠一個藤條圈爬上40米大樹的藏族小伙子,為了養蜂而每年外出11個月日夜兼程奔波的樸實夫妻,每分鐘可以包7個粽子的年輕技師小伙子,在浮華的香港仍然堅持費工費成本燒臘方式的港男,常常探望孤寡老人并為他們帶去美味食物的美食紀錄書作者,在獐子島每天下到40米深海6小時的海珍打撈者,每天艱苦行走數小時山路尋找松茸更擔憂個頭太小賣不出好價格的母女,承受巨大壓力帶領打魚隊在冰層上利用馬隊拉動漁網收獲魚群的70歲老人,每天在水田里辛苦勞作只為種出美貌芋頭并且愛畫畫的快樂農夫……
他們真的是食物鏈底端的人,他們用自己的身體力行為他人提供最原始的美食原料,他們每天重復而艱辛的勞作,甚至隱藏著巨大的危險,卻只賺到食品最終市場價的三四成,他們完全靠天吃飯,不到收獲的那一刻永遠也不知道這一季自己的家庭能否獲得充足的補給和錢,遇到壞天氣或者壞收成,他們真的只能望著天空或是海洋無限地皺著眉毛嘆氣。大概也正因為此,在收獲喜人的時候,他們滿是皺紋的黝黑而粗糙的臉上才能露出那么真實而原始的笑容,這種時刻,他們體驗極致的喜悅,以及對大自然最真摯的感恩。他們總是用大自然饋贈的美食和美酒來感謝自然和慶祝豐收,那種萬眾一心的團結勞作和團聚享受勞動成果的畫面實在讓人動容。
作為80后城市人,我們的生活太舒適,我們的成長太過無知,我們從來也不知道自家餐桌上的美味飽含了那么多人的辛勤勞作,不知道這節藕是一位農人踩進深至膝蓋的淤泥連續幾個小時貓著腰費了吃奶的力氣挖出來的,不知道這條魚是一位魚把頭裹著大棉襖不懼風雪冒險帶著魚隊和馬匹穿越冰層經過長時間的耐心等待而捕撈上來的,不知道這塊海參是一位45歲就要退休的深海捕撈者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海底戰勝恐懼抓進他的小簍子里的,不知道杯子里的這勺槐花蜜是一對養蜂人夫妻每年拖著18噸重的行李和蜂箱穿梭各種荒野花叢才能積累出來的,不知道這條紫菜是由一位住在海邊小屋子里的老人冒著兇險的海浪從海中巖石上刮下來的。我們什么都不知道,甚至有時連食物的價格也不甚清楚,只知道我拿出錢包就能讓家里的飯桌上有豐盛的食物,我們不理解食物來之不易的珍貴,我們對自然的饋贈缺乏應有的敬畏。
相比之下,我們太輕松了。我們只要每天按時上班認真伏案工作就能每個月領到足以保障生活的金錢,換去讓自己的身體滿足的食物。而靠天吃飯的農人卻不是這樣,他們比我們辛勞一百倍地工作,一刻也不敢怠慢,有時為了收成只能在惡劣的環境中生活,即使這般日以繼夜地勞作,他們仍無法保證自己的家庭一定能衣食無憂。
天氣,對城市里的我們來說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有時我們喜歡下雨,只是因為濕潤的空氣味道很好聞,或是下雨的滴答聲讓人心生靜謐,或是雨水能帶走些許暑熱和霧霾,有時我們討厭下雨,只是因為下雨天上班需要打傘鞋子也容易濕很難受很不方便,或是下雨天不能吃露天bbq,或是下雨天讓大海失去藍色不夠拍出美麗的照片。這些足以讓一個城市人發一條微博嬌嗔一下的,其實只是無關痛癢的小事。對農人來說,有沒有下雨卻是性命攸關的大事,有些農人熱愛雨水,因為每年這時候下雨才能長出優質的松茸,因為不下雨土地就會太干讓農作物得不到滋養。有些農人有懼怕下雨,因為不合時宜的連綿雨季會讓花期提前結束而收不到足夠的花蜜,因為滂泊的大雨會淋壞自家田里的作物影響收成。這些都意味著,他們家孩子的學費可能存不夠了,他們村魚隊的男人們可能都拿不回足夠的養家錢了,他們家今年可能又娶不上媳婦了,他們家這一季可能又沒錢修理屋頂了,他們今年僅有的兩次回家看孩子時也許沒法給孩子帶玩具了。
美食,對我們來說,是享受,對他們來說,卻是生存,看完舌尖,我比往昔更加尊重食物,更珍惜食物,更加認真地品味食物,也更厭惡用自己不認真、沒追求的手藝糟蹋食材的廚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