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裝公司職員洪鎮洙從企劃部調到市場銷售部,工作中不被領導重視、業績不好、受盡了夾板氣,連女朋友也和自己分手了。為了老媽、小妹和房租,咬牙堅持,想要改變命運。
剛開始他定了一個大目標:每天養成讀書好習慣,然后訂了一具體的目標100天讀完33本書。可是他開始懷疑了,100天真的能讀完33本書嗎?
利用零散時間,堅定目標,克服倦怠,真的能完成。我們來看看他是怎么做的呢?
什么是碎片時間呢?
碎片時間就是一天中的零散時間,比如早起的時間、睡前時間我、上班路上坐地鐵乘車的時間等等。
有的人一天24小時活出48小時的效率,有的人(比如我)一天24小時真正有效利用的時間不到三分之一。
時間是最寶貴的商品——浪費它的風險必須由自己來承擔。每個人每周都有168個小時,或者每月大約有720小時的時間。每一個小時都很重要。我們需要管理碎片時間,做有意義的事情。
如何管理碎片時間,突破自我?
第一,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
早晨提前一個小時起床,晚上安排一個小時。上下班時間各安排30分鐘。
第二,不看電視不上網,改變生活習慣。
習慣就是“不依賴意志或毅力,把自己想要持續的事情引導到如每天刷牙般輕松的狀態”。總之,保持行動自動地持續進行,就是“習慣”。
習慣也不僅限于刷牙這件事,運動、整理、節食、節約、寫日記、用功讀書、早睡早起等,只要養成習慣,任何事都可以自然地持續下去而感覺不到絲毫壓力。
習慣被人們分為好習慣和不良習慣,看電視和上網就是不良習慣,因此,才要改變生活習慣。
第三,牢記自己的目標
“目標是成功的催化劑。”
不論目標是什么,都需要采取一些行動步驟來實現它。而這些步驟需要花費時間。
每天多提醒自己幾次“我要讀書”,這是主人公成功的秘訣。
第四,堅持
一個習慣堅持久了,也會產生巨大的能量,實現復利。舉個例子:我從寶寶三月齡開始親子共讀,目前寶寶快三歲了。他最熟悉的玩具是繪本。各種紙板書、翻翻書、洞洞書和觸摸書都是他的玩伴。因為相信親子共讀,才能堅持兩年多的時間。
第五,當遭遇讀書倦怠期,怎么辦?
E.N.格雷(E.N.Gray)說過:“別人不喜歡做的事情,成功人士也不喜歡做。盡管如此,成功人士還是去做了。”
比我厲害的人都在努力,我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的主人公運用這三個方法度過倦怠期:
一、去見指導老師
好的老師是一生的領路人。他在我們迷茫倦怠的時候會給予鼓勵和建議。
二、去圖書館
圖書館藏書豐富,書中自有顏如玉,自有黃金屋,總能找到激勵我們當下的力量。
三、去見書友
三人行,必有我師。每個人都有閃光點值得學習。與友人交流經驗,可以事半功倍。
第六,戰勝拖延癥
馬克吐溫:“能拖到后天做的事就不要在明天做。”這話曾經我也是相信的,后來我發現拖延是夢想的阻礙。凡事拖一拖,就沒有動力去做了。
這是因為拖延源自一種非常強大的物理法則,人們稱它為慣性。
慣性法則表明:一個靜止的物體將保持靜止,除非受到外力的作用。換句話說,物體——包括人——傾向于呆在原地不動。為了實現向前移動,人們需要推動自己。慣性趨向于使所有的人保持原地不動。
最終能不能突破自我,關鍵在于能不能戰勝拖延。慣性挺可怕的,不知不覺就沉迷其中了。
這就要求能夠管理自己的碎片時間,及時完成每天的工作、生活和學習,才能突破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