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杭州一個姑娘裸辭的辭職信在微博又火了。
看了她列的7宗罪,我特別理解她。
前五條基本和錢有關,一旦錢給到位了,這五條也就不復存在了。
據說,她在這家公司工作了6年,月薪僅3500左右。
“錢多活少離家近”是亙古不變的好工作三要素,但現實的一般崗位中,工作時長和薪酬幾乎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說“錢多”和“活少”基本只能二選一。
可這姑娘呢?一個沒攤上:
“沒時間旅游,去個韓國,訂好機票,說讓退票”
“沒有加班工資,上班無期限”
“沒有朋友到連逛個街的人都沒有”
工作時長到這種程度,工資卻少得可憐。
我記得我賺得最多的時候,也是我最忙最累的時候,為了緩解身體和心理上的雙重壓力,我辦了養發卡、足療卡,和朋友去美容、去喝酒、去看電影,這些休閑方式總能暫時性緩解我的委屈和壓力。
而工作清閑的時候身心也沒那么疲憊,自然也就不用這些花銷了。
員工的工作量和花銷也是成正比的啊。
另一個網友在這個新聞下方分享了他的悲慘故事:
我在一家公司從2012年開始待了5年,離職出來時工資才4000多,最后走的時候幾個領導找我談,說工資加到7000。早干嘛去了?早給老員工漲漲工資,老員工還能好好工作。
很多公司的現象是,為了挖到人,新來的員工比老員工工資高很多。領導吃定了老員工“上有老下有小,一身貸款又適應不了新環境”,即便不漲工資也不擔心你走。
等你要走時再商量加工資看看,能留則留。
這幾乎是一個普遍現象,我自己就不止趕上過一回。
但以我的經驗來看,大家能做的就是,時刻發光,讓領導看到你的重要性,再時刻提醒對方,我這能力的市場行情以及吃香程度,讓對方時刻保持危機感。
這和談戀愛的相處之道一樣。
但我其實對這姑娘寫的后兩條特別有共鳴:
“沒有前途,開業時營業額70多萬,現在只有10萬左右,見證過你的輝煌,也見證了你的衰退,無人管理,無人經營”
“不想混日子了,很多員工現在都是混日子”
這讓我想到一個故事:
通用汽車與豐田汽車在加利福尼亞州聯合投資了一個制造工廠,這個工廠1982年被通用關閉了,原因是覺得這里的工人糟糕透了,他們要么上班喝酒,要么翹班或搞破壞。
當1984年豐田接手重開這個工廠后,通用告訴豐田管理層,這里的工人糟透了,管理人員都很優秀,建議保留管理層重新招工人。
可豐田在調研了一段時間后,他們不但沒有開除這些工人,反而開除了所有管理人員。
他們甚至送這些工人去豐田總部進修,學習豐田生產系統。這家工廠的精密度和瑕疵率很快就達到了日本工廠的水平。
其實,企業中沒有差員工,只有差制度和差的管理者。
我見過招聘要求極高,握著一堆高材生的企業,也照樣把手里的牌打得稀碎。
如果徒有一支強悍的隊伍,卻不能夠將每個人的才能發揮到最大化,只是任由他們隨波逐流,表現平平,難道這個管理者是好的管理者嗎?
這姑娘說身邊很多人都在混日子,難道管理者一點兒沒察覺嗎?察覺了卻沒做出任何調整嗎?
就算這姑娘能力一般,不至于所有員工都能力一般吧,這領導眼光得差成什么樣?
是什么讓有能力的人最后也變得開始混日子?
不外乎,提出的建議得不到反饋,建設性意見得不到落地,積極地工作卻得不到表揚。
如果做與不做得到的薪酬和回饋是一樣的,為什么有能力的人還要積極去做?
她說:“我還沒到混日子的年紀,沒法安逸。”
這說明她本身是個渴望主動工作、獲得認可,希望從工作中找到成就感,獲得自我價值的人。
強烈支持她!
支持這姑娘休息一段時間,陪陪家人,出去走走,轉換下思路,想想什么樣的工作和生活適合自己,再重新出發。即便她已經工作了六年,到了快30歲的年紀,也不要怕,重新出發,何時都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