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來談一下關于寶寶使用電子設備的問題,電子設備到底是洪水猛獸還是育兒助手呢?其實,我們都知道電子設備的壞處,但在生活中還是到處能看到寶寶拿著手機玩的不亦樂乎。確實,電子設備就像萬金油,很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不纏你,讓孩子安靜下來。
? ?當然,在現代社會,讓孩子徹底遠離電子設備不現實,但是大原則是電子設備能不用就不用,因為對孩子的發展確實有著諸多壞處。首先,電子設備會傷害寶寶視力,因為小孩子得視覺系統還沒有發育完全,對顏色的處理雖然在一歲前就發育的差不多了,但追蹤物體,深度視覺等能力,還遠遠沒有成熟,如果這時候你放縱孩子玩各種電子設備,對他的視覺影響很大。其次,兩歲的孩子,是要通過各種感覺器官,比如聽覺,嗅覺,觸覺,視覺,味覺等來一步一步感知這個世界的,而電子設備只有一個平面,孩子跟屏幕的互動很有限,當孩子只能被動接受信息時,他們能吸收和反饋的東西都十分有限,大腦接受的刺激不夠,也就得不到充分發展。所以,一定要多讓孩子和真人互動,而不是和機器互動。最后,電子產品容易讓寶寶失去共同注意,即兩個人一起注意同一樣東西。這在我們的現實世界里,是最常見的和寶寶互動的方式,你看著孩子,跟他互動,對他有直接及時的反饋,這樣,雙方有共享的注意點,孩子就更能調動認知資源學習。2歲孩子在真人環境中學來的模仿能力,識字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都比只通過電子產品學來的效果好。
? ?當然了,電子設備光靠躲,是躲不過去的,Dr.魏給出了三個建議。第一,限定時間,即每次看屏幕的時間不準超過多少分鐘。這個時間因人而異,大原則是越短越好,以他女兒為例,以前是5分鐘,到了5歲之后,延長到10分鐘,但不能再多了,而且這個規則必須嚴格遵守。小孩子是沒有多少自制力的,所以你幫他嚴格遵守規則,也是培養他自制力的好機會。此外,除了規定每次觀看的時間外,每天的總時間也要限定,在此介紹了美國兒科學會的推薦規定,一歲半以下的寶寶應該絕對禁止使用,除非視頻通話。對于兩歲以上兒童,每天總共也不要超過一小時。如果你想更嚴格一些,那就規定不超過半小時。第二,限定場景,就是說很多情況下完全不允許使用電子設備。比如,吃飯時,既不許看電視,也不許玩手機,就是一家人一邊吃飯,一邊輕松的聊天。另一個場景是睡覺,在睡覺前的一個小時里,絕不許玩電子設備,因為電子屏幕發出的光線會抑制人體內褪黑激素的分泌,這種激素是幫助人睡眠的。另外,可以在家里設置幾個無電子設備區,包括孩子的房間,你可以在他房間多放置一些繪本和圖書。第三,為電子設備提供替代品,最好的方法就是運動,尤其是戶外運動。運動能使人產生多巴胺,也就是大腦里的快樂因子。你可以帶寶寶去打球,爬山,甚至就是隨便的瘋跑,讓他快樂起來,接觸大自然,給孩子大腦各種豐富的刺激,促使他大腦發展,還能保護孩子視力??赡苡行╇娮佑螒?,吸引孩子是因為里面有社交功能,這時,你可以邀請孩子的好朋友過來一起玩,跟孩子一邊玩一邊互動,或者可以找一些親子桌面游戲跟孩子玩。
? ?可能大家會問了,既然孩子不可避免的會遇到電子設備,那么,在孩子可以使用的那半個小時或一個小時里,怎樣用才最好呢?
? ?Dr.魏提出挑選電子產品的三個原則,第一,多用互動性強的,不要被動輸入的。比如,鼓勵孩子用WII,XBOX這些設備玩體感游戲,讓孩子玩的又蹦又跳,大汗淋漓,使他們不出門也能鍛煉到身體。另外,就是讓孩子和親人視頻通話,既可以抓住孩子的共同注意,還促進了親情。第二,多用創造性強的,不要簡單重復的。比如,用平板電腦繪畫填色,模擬彈電子琴,用手機拍照,錄視頻,錄歌,搜索怎么做手工,與Siri對話等,而不是僅僅簡單重復按鍵小游戲。第三,要生活化的,實用的。例如,如果一定要給孩子放視頻,就選一些動物類,自然科學類的紀錄片,這樣孩子更容易從里面找到跟現實社會的連接點,可以把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還可以讓孩子多積極使用一些生活工具類的App,比如,電子書,地圖,天氣預報網頁,兒童搜索引擎,孩子可以通過這些網絡工具獲得豐富的生活化信息,很容易就把虛擬世界和現實聯系起來。隨著一些地圖App功能的強大,你甚至可以請孩子試著語音輸入,用實景圖親自走一走,教孩子識別一下山川河流等,這樣就是運用科技產品,在實際生活的情境中教孩子學習方位,距離文字和符號等。
? ?最后,信用Dr.魏的話說,我們不能做機器的奴隸,你得讓孩子成為人工智能時代的主人,不要擔心他與機器智能的交互會輸在起跑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