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奔主題,從古至今對于書法的鑒賞文章很多,古代文人的書論,現代書家的文章,從任一角度來看都有觀點可成立,所以也給人們帶來很多干擾。
這句話的大意是:書法的技能是沒有極限的,法則法度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只有那些具有風姿神韻和剛健筋骨的書法才是上品,而只在表象、形式上表現出華麗、媚俗的書法則為下品。
真是一語道破天機,書法的優劣這一句話全說透了。他說透了,我們很多人還是云里霧里的。
所以,鑒賞書法作品的優劣是一個長期學習和實踐的過程,我們這里只談些最基本、簡單的方法供大家參考。我們盡量用最通俗的話去介紹。
我們先從技法說起
一看筆法
各種點畫的組成以及如何用毛筆寫出來,這就是筆法。提按、停頓、移動都是筆法的范圍。我們簡單說成用筆和用墨這兩點,這是書法審美的最先條件,那么怎樣的用筆才算得上美呢?
我們看一副書法作品時經常聽到那些字“有勁兒沒勁兒”,就是說的用筆要有力量、有力度、有彈性、有厚度,要有“入木三分”、“力透紙背”的藝術效果;避免出現弱的、軟的、薄的點畫,因為有力的點畫才有生命。
有人說我聽不懂什么力度、厚薄的,那簡單點,你就看在書寫中有沒有重復、涂改、描畫,看通篇有沒有錯別字,是否符合書寫規范。
美的點畫要有方圓藏露、粗細變化、輕重緩急、靈活多變。我們看一件作品的時候可以仔細觀察他們點畫之間是否有這種關系。
例如:兩個“點”相遇,需要左右顧盼,上下呼應,寫成一模一樣的就是丑的。如果四個“點”聚齊了,那就要求各具姿態,要有主次虛實、俯仰、斂收等各種變化。
所以不管是橫豎撇捺,還是轉折鉤挑,都要有各自的面貌?;蚍綀A并濟,或鋒芒畢露……能達到這一點,就豐富了用筆的變化,寫得字就不會呆板無味。
水、墨在紙上滲化表現出來的韻味,處理這種滲化技巧就是墨法。在書法中只是辨別墨色的枯濕、濃淡是較為容易的,問題在于怎樣用墨才算是好的。
一般情況下用濃墨是要給人以深厚潤雅的美感,而不是墨豬(筆畫豐肥、臃腫而缺乏筋骨。字如墨團,故名。)。宰相劉羅鍋劉墉善用濃墨,精華內含。
用淡墨寫的字是給人以飄逸、超脫的感受,而不是淡白無力。王文治善用淡墨,風流儒雅,兩人被當時人稱為“濃墨宰相,淡墨探花”。
用焦墨或枯墨是給人以蒼勁、老練的感覺,而不是矯揉造作的涂抹。宋人米芾就很擅長此法。當代的書法作品濃、淡、枯、濕兼用,表現手段較多,變化無窮,突破很大。這里面包含著對筆法的更高要求,不再詳談。
二看字的結構
因此,好的作品的結體,要寫出儀態萬方、生動活潑的形象來。做到:寬不肥、窄不廢、疏不散、密不擠、欹不倒、正不呆,穩中有巧、奇而不怪等。這樣的作品,才會生動活潑,形態萬千,才是佳作。
當代很多書家常常采用夸張甚至變形的手法,他是否合乎情理,合乎約定成俗的書法規律,是否符合美學的原理。這就要求我們具備更深厚的書法基本功才可以一探究竟。
三看章法
章法又稱“分間布白”,是研究書法全幅布局的方法。主要是字與字之間的關系,行間的距離,行數的多少,落款及鈐印等方面的巧妙安排和合情的處理。
清人達重老說“精美出于揮毫,巧妙在于布白”,字的結體是小布白,章法是大布白,我們看一幅作品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章法。然后再觀賞其他方面。
不同的章法布局可以形成不同的藝術風格。有的章法整齊勻稱,照應生動;有的章法的大小疏密,錯落其間;有的章法行間茂密,左右映帶;有的章法空曠疏朗,上下呼應。
章法與運筆節奏、筆力氣勢、墨的變化、結構和意境都有密切關系。通過字形大小、長短、伸縮、開合及用筆輕重徐疾,墨韻濃淡的變化,組合成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
2、字與字之間醒目而突出的主線條是否重復,疏和密度是否孤單。
3、字的筆劃、結體及行距間有沒有沖犯、雜亂之感,是否能給人以相互呼應,和諧統一的藝術感受。
總的來說,筆法、結體、章法三個要素,在一幅作品中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只有三者的完美結合,才算是擁有了書法的物質上的美,也就是形質的美。
以王羲之《蘭亭序》為例,終篇結構,首尾相應,筆意顧盼,偃仰起伏,一以貫之,不愧為天下第一行書。
二看書法的神采
現在該說書法藝術的意識美了,也就是內在的美。我們前面把他稱之為意趣神采。神采這種概念,你可以去感受,但是很難說得清楚,我們只能試著去解釋它。
“風神骨氣”即書法風骨,指書家的文化藝術修養和內在的意境感染力,以及其性格骨氣與情操德行的追求,也是書家在書學作品一體化彰顯的強烈書道“風骨”。
當今,不少所謂的書法家作品呆板乏味,雕琢鄙陋,浮薄淺易,丑拙粗俗,原因就是不懂筆墨造成的。只求‘個性之張揚’,‘形式之新奇’,中國書法的精神與價值在一片對傳統的口誅筆伐聲中落寞了。
以蘇東坡《寒食帖》為例,通篇隨著東坡強烈的情感起伏變化,有意無意中就流露出書者所處環境的凄涼意境。
所以說,必須要有一定的學識和基礎,才能透過表面去深入到內在的深層,去體會、去理解書家所反映意趣和神采,才能理解到書家所表現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境界。才能真正做到欣賞書法之美。
著名書法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邱振中說過:“書法的欣賞經驗,要自己去一件一件的積累,他人無法替代。建議人們在欣賞每一件作品時,盡量把他人的解說、體驗與自己的感受進行比較。”
邱振中教授還列出一份作為審美感受基礎的作品目錄,以幫助大家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我把這些目錄分享給大家,是按書體進行排列的。希望大家看后能找出一些靈感,也以此作為本篇文章的結尾,歡迎大家留言進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