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五之后春節也算是徹底過完了,賀歲檔也進入了尾聲,接下來該是情人節檔接棒了。這個時候終于可以冷靜的回味一下春節檔的這些影片了。在春節還未正式到來的時候,《西游伏妖篇》、《乘風破浪》、《大鬧天竺》就早早的在網絡上引起了熱議。其中我最關注的就是韓寒導演的第二部電影《乘風破浪》,事實是我最終也只看了這一部賀歲檔電影。韓寒這些年來越來越善于營銷了,電影早早的就在微博上被大家熱烈議論。而電影正式上映之后,討論的熱度更是甚囂塵上。縱觀整個過程,爭論的核心主要圍繞在兩個方面,一就是這部電影到底算不算一部好片,二就是它到底有沒有抄襲。
2
我很喜歡這部電影,春節期間看了兩次貢獻了五張電影票(兩場都是我請客),看的時候很歡樂,兩次都樂得人仰馬翻。但即便如此,作為韓寒十多年的粉絲我依然得說我不認為這是一部好片。當然我也不認為它很爛,豆瓣上6.9的評分我認為挺客觀(后期居然還沖到了7.0,也真是讓人意外)。這是一部挺平庸的電影,雖然大家都說故事比上一部完整了很多,但整體還是給人一種斷斷續續的拼接感。韓寒一向不擅長講故事,這一點從寫小說開始就是如此了。他的很多小說看過之后,讀者會對其中的段落會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但是整個故事卻很容易忘記,很多情節回憶起來還會串臺,特別是《像少年啦飛馳》和《一座城池》,我經常會把兩部作品中的橋段記混。而韓寒首次指導的《后會無期》整個就沒什么故事性可言,就是一個一個的片段拼接起來的。這一次故事性有了一定的提高,但進步并沒有那么明顯。好在韓寒一向擅長的東西并沒有退步,那就是編段子。韓寒是個講段子的高手,這一點同樣從寫小說開始就是如此了,我依然清晰的記得《像少年啦飛馳》中買摩托車的場景,《一座城池》中幾個人在醫院吐了一地的場面,即便已經十多年沒有翻看過這些書了。韓寒的段子帶有很強的個人色彩,不同于東北的大碴子,也不同于香港的無厘頭,而是一種另類的冷幽默,是有著一種強烈的文字游戲感的幽默。除了能準確的抓住觀眾(讀者)的笑點,還能帶動觀眾(讀者)自行解開“包袱”,有著很強的互動感。但也許正是由于韓寒太擅長講段子了,所以總是抑制不住自己的小聰明,整個故事總是給人一種段子驅動的感覺,很多情節細細想來插入的很生硬。比如折筷子的橋段,與故事本身并沒有多少聯系,只是為了引出一個笑料而硬生生的加入。其實這個橋段很多影視劇都用過,比如日劇《legal high》,而后者運用的明顯自然嫻熟的多。再有就是影片最后的彩蛋,韓寒為了讓男主喊出媽咪,不惜讓他媽真的當個媽咪,這段很多人都很感動,而我真的覺得過于生硬牽強。總的來說,韓寒沒有變,沒有怎么進步,也沒有退步,他依然講不好一個完整的故事,但依然可以講好無數個段子。
3
觀影之前就在網上看到很多人說電影抄襲了《新難兄難弟》,于是看完電影后我第一時間找到了這部老港片看了一下,又見微博有人說《新難兄難弟》也是學了好萊塢的《回到未來》,接著又把這三部曲看了一遍。看完后我的感覺是,《乘風破浪》和《新難兄難弟》確實很像,故事的大體情節基本是一致的,都是父子不和,兒子穿越,遇到年輕時候的父母,了解了他們的過往后與父親和解。最重要的是兩個故事的內核是一樣的,都是父子矛盾。而《回到未來》我認為是不一樣的,雖然主角也穿越到過去,也遇到了年輕時的父母,但是故事的內核不同,《回到未來》更多的著重在回到過去后自己的一舉一動會對未來產生巨大的影響,更多的體現了對待科技應該慎重的觀念。所以《新難兄難弟》只是學了個外殼,而內核是自己的。而《乘風破浪》給我的感覺像是韓寒用自己的視角和語言把《新難兄難弟》的故事轉述了一遍(這也是為什么我覺得韓寒講故事的能力其實并沒有提高),情節和內核都太像了。網上對于韓寒是否抄襲也有很多爭論,雙方各執一詞,我也說不準這算不算抄襲,畢竟陳可辛都親自為韓寒背書了,我等還能說些什么呢。不過我覺得致敬真的是一個萬能的用法,無論多像,只要打著致敬的旗號,就總有說辭可以為自己開脫。當然,這確實是一種討巧和偷懶的做法法,我其實挺意外韓寒會這樣做,畢竟長久以來,在我們心目中他都是那個不可一世的叛逆偶像。
4
其實對于我個人而言,我真正關心的并不是這是不是一部好電影,也不是他到底有沒有抄襲。我真正關心的是:為什么這不是一部好電影而我們依然喜歡看,為什么他的故事和前輩那么像我們卻并沒有太反感(相比其他陷入抄襲門的創作者而言)。我認為這一切的核心就是一個字——真。首先是真誠,看完電影我能感受到韓寒是真的想要講好一個故事,沒能講好是能力問題而非態度問題。拿它與優秀導演的作品相比或許過于嚴苛,跟他自己比較,一個第二次拍電影的導演,從前沒有經過攝影、編劇等電影相關工種的洗禮,僅憑一腔熱情能夠拍成這樣,他對電影和觀眾的真誠是可想而知的,私下一定是真的做過非常多的研究和努力的。畢竟電影不僅僅是藝術,它也是一種技術,藝術方面更多需要天賦,而技術就是磨煉和鉆研的成果了。再看看很多編劇或攝影轉行當導演的時候拍的卻連屎都不如。另一方面是真情,從電影中能夠清楚地感受到韓寒的真實情感,那些水鄉小鎮,青春玩伴,歌廳桑拿,錄像廳BP機一定都是韓寒曾經經歷和擁有過的。韓寒從來不裝,這是他最讓人喜愛的特性。在他的作品中一向都是寫的自己,而不像其它很多被人詬病的作家和導演那樣,總是在假裝別人。故事雖然很像《新難兄難弟》但電影中那種矛盾的父子關系一定是韓寒曾經親身經歷過的,并且在時過境遷后有過深深思考的,這也就是為什么他重新將這個故事“復述”一遍的時候我們不會感到尷尬。
電影和文學一樣,“真”是它們的基石,只要有這基石撐著,再差也差不到哪去。
4
其實我真的很希望能夠能夠穿越回1998年,帶著這部《乘風破浪》找到當年亭林小鎮那個輕狂桀驁的小韓同學,請他看一遍,聽聽他看完后會如何評價,我想那一定會非常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