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母換電視臺時,往往一看到《激情燃燒的歲月》《結婚十年》這類屬于他們時代的情懷之作時就邁不動步,挪不動腿。
有時炒菜中途得閑,不小心打開電視看到這些老戲骨們,注意力立刻被卷走,常常被飯的糊味叫回神兒來。
每個時代的人都有屬于他們的獨特回憶。而影視作品策劃者們深諳大眾心理,時不時就推出打上懷舊標簽的作品。
無論這位小個子作者人品有多差,習慣有多奇葩,抄襲有多明目張膽,80后90初都無法否認,他們的高中時代穿插著郭敬明小說帶來的種種美好愿景或無病呻吟。
我也沒法否認,自己一邊痛斥四娘的極端消費主義傾向,批駁他是商人而非文人,一邊一看見打著青春情懷標簽的改編電影或電視劇就忍不住要點開看看。
好在我還留著絕不去電影院捧場的節操。
這不,小清新色彩和構圖的夏至未至一上線,我就心顫顫手賤賤地點開追了好幾集。
陳學冬的面癱演技我早有體會,所以毫不意外。建議他想硬裝高冷范的話,可以參照鄭元暢在惡作劇之吻中的形象,至少也可以學學夜華君的不動聲色。
鄭爽槽點很多,噘嘴瞪眼咬指甲小動作不改,尤其前不久爆出微博小號放飛自我,在花少中和寧靜大飆現實演技,令她成為新的話題小花旦。
這些懶得再提,我只想說,人家的筷子腿是我可望而不可即的最高理想。就憑這一點,我認為應該認真膜拜她——身有漫畫腿,心有中二情,這個姑娘不簡單。
倒是被白敬亭圈粉令我深感意外。少年感十足,演技自然不做作,小表情極配合場景,加上眼角一滴美人痣,笑起來沒心沒肺,難過起來失魂落魄,讓人覺得至少是下功夫去感悟過角色的。
同時意外發現網友的眼睛和我一樣雪亮,紛紛表示“一個男二撐起了一整部劇”“白敬亭之后沒有陸之昂”“男女主在一起無感,分手也無感,女二腹黑也無感,只要別讓小白受苦。”“我都是快進看劇,見小白的顏則止。”
直到昨天被人點醒,他原來就是劇版《匆匆那年》中的喬燃。我震驚了。這才是整容般的演技。
我壓根沒把那個又土又深情的喬燃和活潑外向的陸之昂聯系起來。
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演誰像誰,可塑性強,而不似我們教主,無論演誰都像黃曉明。
盡管夏至未至豆瓣最新評分4.4,依然屬于國產爛劇系列,但是一點不影響它在祖國大江南北掀起懷念高中的風潮。
有網友悲情表示自己念了假高中,更有人搬出當年著名的采訪視頻截圖——“長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像我們這種人就只有上學了。”
青春題材的電影電視劇最近幾年內呈爆炸型指數投放市場,許多觀眾簡直只來得及看看標題。許多作品拍過電影后又加拍電視劇,一群小鮮肉們忙的不亦樂乎,各種片場穿梭。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夏至未至這樣的青春題材最近幾年內如此受歡迎?
縱觀同類題材,總體上有這么幾個特點。
一是常常采用倒敘的方式,展開一段幾乎被塵封的高中或大學歲月。
所以大家看的就是那段情緒波動最顯著,強加的成長價值最惹眼的艱苦奮斗期。
因為太多人的奮斗自從高考結束后就直線下滑。如果高中階段沒能拼命學習,給自己留下點自我感動的資本,以后機會便不多了,除非考研考博考出國。
可惜的是,對于這么值得挖掘的黃金成長期,大部分青春題材作品卻讓戀愛成為主旋律,生生讓求學和奮斗成為陪襯。
在夏至未至中,一開場便是最具催淚效果的高考前最后一次班級點名。
這個場景之所以讓眾人感觸頗深,還是由于我們中大部分人都在高中階段經歷了最拼最苦的歲月。
越是讓人品嘗到苦難的歲月,對個體而言形成的記憶回路就越多。
相比較而言,輕松快樂的時光形成的印象就比較模糊,往往只是一個鏡頭或者片段。
而歷經苦難的歲月卻常常在回憶中被放大,比實際經歷還漫長。
尤其當苦難盡頭是一個美好結局,這段經歷便會像標志著榮耀的旗幟一樣,樹立在人的情感和認知中。
也許這源于人美化自己過往的需求,這樣可以提高自我認同感。
如果苦難盡頭是不如人意的結局,人的心理會形成一種防御機制,把經歷淡化,把失落的傷痛隔離。
那些成績優異卻高考發揮嚴重失常的學子,許多在事后就表現出明顯的隔離感。對于高中的付出只字不提,對那段歲月冷漠疏遠。
這也是人的自然保護機制。反復面對挫敗感會讓人心理失衡,嚴重的話可能導致精神異常或人格分裂。脆弱者就常產生這種問題。
但是心理健康的人會自動選擇適度隔離。因此,無論高考成敗與否,大部人對于高中情懷的影視作品還是接納的。
夏至未至這個開篇呼應了過來人內心對于自己奮斗歲月的認可和緬懷,給滿分。
然而后來劇情就急轉直下。求學和奮斗的詞匯徹底湮沒于懵懂的戀愛和友情中的腹黑。從這個角度而言,日本青春電影《墊底辣妹》和我國的《中國合伙人》可謂立意高遠。
因為青春如果只有迷茫和任性,那實在是失落的青春。
事實上,我國青少年的青春很勵志,基本上都是奮斗,一直在和人民內部矛盾作斗爭,那就是滿足父母與社會要求和發揚自己獨立自由精神之間的矛盾。
作為影視制作人,不應該忽略充斥著學習和奮斗的青春節奏。所以我建議大家看完這些洗腦的青春題材后去看電影《高考》或者紀錄片《高三》。
事實上,如果看多了大陸的青春題材,你會發現他們普遍反映了一種青春的喪失感,根本不單單是人類本能的懷舊情緒。這算是此類作品第二個特點。
就社會文化而言,亞洲人性格中有個關鍵詞——“壓抑”。在我國這種現象更為突出。青少年往往圍繞在書山題海中,在無盡的作業和考試中刷存在感。
他們常身著寬大的校服,設計單一,顏色單調。這種服飾上的“去個性化”方式讓少男少女們對于性別意識的感受被削弱,從而把更多精力投放在學業上。
即使有懵懂的對異性的愛戀,也是十分微妙,表達上趨于內斂,并不能像熒幕上那樣熱情洋溢。
(當然我說的是大部分80后的青春,后來居上的90后已經很大程度上突破了這種壓抑感,而00后們正在經歷他們的青春。如今青春題材消費的主流還是80后。)
這樣一來,影視作品中那些追求表白,分手鬧事,打架墮胎和現實經歷相比有很大落差。
不排除制作者有模仿歐美青春電影中荒唐開放的校園生活之意愿,但是這種模仿顯然忽略了中外文化差異和中國獨特的文化語境。
最后造成的影響就是,80后不是在緬懷青春,而是在熒幕上集體體驗一種自戀式的臆想。
如改編后的夏至未至,主角自帶光環,活力帥氣家里多金,頭腦聰明情商卓越,就算上課睡覺也成績數一數二。
兩位優秀男主圍著家境平平,性格內向還有點小自卑的女主展開追求。往日兩肋插刀的好兄弟因這份年少情懷而產生微妙的隔閡。這不還是“霸道總裁愛上我的”套路嗎?
這明顯就是一種青春的喪失感帶來的自戀傾向。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代償心理”。簡單說來,就是自己內心有一些欲望得不到實現,便通過轉移的方式轉嫁到其他方面,通過追求其他的東西來使自己得到滿足。
代償心理可以分為自覺的和盲目的兩種。自覺的代償指明白自己的短處和缺陷所在,有意識地揚長避短,這是有意義的代償。
比如我,知道自己學生時代永遠剪男孩頭扮成假小子,眼睛除了鎖定書本,就沒有意識到周圍還有第二種性別。現在就喜歡看看青春偶像劇,并給周圍女同胞安利,聲稱可以調節雌性激素分泌,替她們省下化妝品費用。
而盲目的代償指并不清楚自己的欲求被壓抑的事實,急于在某些方面過度彌補,導致畸形發展。嚴重的話可能會破壞人格的協調統一,反而加劇心理沖突。
比如童年時期被壓抑的父母在自己育兒過程中矯枉過正,由專制型變成放任型,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不利影響。
所以,我們看夏至未至這類型的青春題材,其實是正向面對代償心理,有意識調整心態的平衡性,讓自己更陽光更健康。
當然,前提是,不要陷入不合理對比的思維怪圈中,給自己構建虛擬的心理體驗,影響自己的擇偶觀和在現實婚姻中相處的能力。
第三個特點也是大陸青春題材的一個缺憾。那就是為青春而青春,有種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感覺。相對而言,臺灣和日本所做的就明顯好很多。
當初的臺灣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開啟了一股“那些年”熱。在這之后立刻掀起一股大陸跟風拍青春題材的趨勢。《致青春》《匆匆那年》等幾十部作品拔地生根。過度泛濫導致了青春片越來越難成氣候。
當然在這之前我們也有很優秀的探索者,比如姜文導演,王朔作品改編的《陽光燦爛的日子》。
成長的故事和革命情懷交錯,青春期的迷茫和和對自我的反思并重。算是中國青春電影的經典之作。
還有臺灣作品比如較早的《藍色大門》《海角七號》以及較新的《艋舺》。
在青春之外,制作人員也認真探討了臺灣本土年輕人的生存狀況,心理特征,情感追求,現實期待等等。
這其中每一個角色都可以說個性鮮明,令觀眾印象深刻,幾乎代表了一類臺灣形象。在探討青春情懷之外也很好地兼顧了現實意義和精神求索。
而且表現手法很平實親民,不會出現如夏至未至中的神話式人物安排。
在嚴肅作品中,霸道總裁人設實在太惡俗。我認為青春題材至少應該克服這個缺陷。
日本表現更佳。純愛代表《情書》已經成為柏拉圖式戀愛的經典。
而反映社會矛盾和青少年叛逆的《關于莉莉周的一切》《大逃殺》等,更是通過有控制地展示頹廢消極的青少年,來反思日本社會父母角色缺失,經濟發展舍棄了精神追求等嚴重問題。
日本人尤其愛研究自己為什么性格異化,從內外因上找問題。
雖然不幸自己的民族性被外國人寫的《菊與刀》赤裸裸地揭露了,但本國人民依然不放棄向內探索。
因此他們的電影和動畫制作者都極力在反映社會現實和人性復雜。當然口味清新的朋友們可以選擇宮崎駿,新海誠等人的作品;接受力強的則可以考慮小林正樹,大島渚等電影導演。
總體對比而言,大陸青春題材雖然努力發掘原創,但是內在的精神追求有缺憾,角色塑造不鮮明,敘事結構較混亂。
制作人似乎只想靠作品斂財,并不想進行深入探討,或者,無力支持更深層次的求索。時不時還拉扯出成人之后的無奈來對比青春的美好單純,讓作品陷入為青春而矯揉的怪圈。
且讓我們說,他們還有很大提升空間。這樣一來,我們看大陸青春題材,看不到太多深刻探討,就是沖著顏值和情節去的。
那么看完此文,你大概會說,哦,看來你是想告訴我們,看青春題材的影視作品是心理上的正常代償,順便給我們普及了一下大陸青春題材的不足之處和可參考的更優秀的作品。
我會說,才不是這樣啦,我寫此篇就是為了夸獎白敬亭的演技,還有就是肆無忌憚上他的圖,才找理由打幌子。正如你們所看到的(微笑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