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了一周終于迎來周末。有人選擇戶外,發現更美的風景;有人躺床,享受好不容易的休閑時光。
但是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其實并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休息。
和想象中不同的是,每到周一,就看到很多人發圈:“累癱了”、“困死了”……
休假比上班累,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
英國作家埃爾伯特有句名言:
“沒有比剛剛度過假的人更需要假期的了。”
深以為然。
放假的時候,傷身體又毫無意義的胡吃海喝、賴床養膘、熬夜、狂歡,我們的宗旨是不浪費每一分鐘的休息時間。
然而假期結束,我們卻都或多或少會感到疲憊,對于回歸工作、生活感到焦慮。
“又要早起上班了”、“我還沒有恢復好心態”、“假期太短,真想再借五百年”……
放假前天天盼著假期好好休息,假期結束后卻非但沒休息好,反而更加疲憊。
玩也玩不好,休息也休息不夠。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會休息呢?
01
前進是一種能力
會休息卻是一種智慧
家有低年級小學生一枚。一次做作業,完成語文再做數學時,頻頻出錯,壓根智商不在線。
我怒火上頭,又自己一盆水澆滅。直接不讓她寫了,而是帶出去溜達了一圈。回來后奇跡出現,數學作業完成得又快又準。
之所以能在孩子表現欠佳時壓住火,是因為我發現,每一次發火訓她時,我的孩子就只知道呆呆傻哭,那樣子太讓人心疼。
我不舍得她如此,就要自己找出背后的原因。
后來,我慢慢發現當孩子累了的時候,她就變得極其糟糕:愛哭、脆弱、磨蹭,尤其是寫作業,更成了一件折磨彼此神經的事。
于是我千方百計保證她的睡眠。拒絕老師午托的提議,只為她能回家睡會兒;我盡量讓她在晚9點休息,為此會根據她的情況適當調整作業。
有時她皮了不服管,我也放任她嘗嘗睡不夠的難受。她自己體驗了,更會很快明白,也就樂意讓我幫她統籌安排。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暫時找不到推進事情的方法時,越是苦思冥想,越是想不出來;暫時無法解決眼前的困難時,越是茶飯不思、緊張慌亂,越容易忙中出錯。
這個時候,需要通過恰當的休息、放松,找回能讓自己舒適的節奏。真正高質量的休息,從來都不是浪費時間,而是身心的蓄能期。
前進是種能力,但會休息卻是一種智慧。
一個人如果一味地追求效率,不懂得休息的話,往往會適得其反。
科學有效地努力,學會在前進中好好休息,調整節奏,人生才能綻放。
02
休息的質量
取決于休息的方式
忙活了一整天,回家后,感覺身體仿佛被掏空了一般。然后就靠睡覺,或是把自己放空,什么也不做。
但即便睡滿8個小時,在起床后依然沒有充飽電的感覺,還是會感到身心疲憊。
會休息的人,懂得利用時間讓自己恢復能量,而不會休息的人,可能越休息越累。
所以,并非有更多的時間,就有更好的休息,休息的質量取決于休息的方式。
不少人可能都有過這樣的感受:剛放假的時候,就躺在床上玩手機玩得不亦樂乎,覺得很放松。但長時間如此,就開始覺得越來越無聊。
其實,提高休息質量的精髓在于休息方式的豐富,合理安排時間,切換不同的休息方式,就會感覺假期豐富了起來,自己也得到了更好的放松。
深度閱讀累了,可以去戶外鍛煉;鍛煉乏了,可以泡澡看劇。多做一些嘗試,豐富的體驗有助于增加身心的愉悅。
03
休息時盡情放松
奮斗時竭盡全力
胡適先生曾說,“一個人的前程,全靠他怎樣利用閑暇時間,閑暇定終生。”
調整生活節奏,用積極放松來替代消極放縱,讓你隨時充滿能量。
正確地管理精力與時間,學會好好休息,才是自律的體現。
當我們身心疲憊時,不妨放慢腳步,感受慢生活。活力充沛的自己,往往在充分的休息與調整后不請自來。
休息的意義,是為了調整更好的心態、積蓄更多的力量,讓身體朝著更遠的方向前行。
休息時請盡情放松,奮斗時請竭盡全力。
越是長遠的路,越要保存實力。只有學會適時停下來休息,才能行穩致遠。
感謝你看到這里,祝周日愉快,早點休息~愛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