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小琳? 【分類】效率提升
進入八月,我寫文章是越來越慢了。
開始是一天一篇,后來隔天一篇,一周一篇……最后整整拖了半個月,才寫了一篇。
為什么會這樣呢?
按說寫了5年的文章,早就成習慣了。怎么還會拖延?
其實,答案就是:一個“打破習慣”的事情,出現了。
這件事就是——兒子開學。
之前聽人說,家有上學娃,輔導功課得備好速效救心。
我還當是說笑。
結果,等事情輪到自己頭上時,這效果就出來了。
轉頭再看《小歡喜》里3個備考家庭的雞飛狗跳,更是讓我驚出一身冷汗!
難道說,這就是職場父母逃不掉的宿命嗎?
一方面,我們想要好好工作,發展好事業養家糊口。
別的不說,這一開學,單一堂美術課,就要買將近30樣資材。
哪樣不得花銀子?
另一方面,我們又不想錯過孩子的每一步成長,做個好爸爸、好媽媽。
這就要求我們有充足的時間,和孩子溝通、交流,不疾不徐地陪伴著他們。
好了,問題來了:每個人的時間,只有那么多。
工作加班,就不能回家陪孩子;
老師來電話請家長,剛好又遇上老板通知開立項會,該怎么辦?
有時候,真恨不得自己會分身,一邊去一個。
可現實是,我們只有一個肉身。在好員工和好父母之間,只能選其一。
更糟糕的是,還經常在工作的時候想孩子,在看孩子的時候想工作。
結果哪個都做得半斤八兩,爆棚的挫敗與失控感,簡直快要不認識自己了!
當我們不知道問題出在哪時,就很容易全盤否定自己。
所以今天,我們就不妨一起來看看:
擺在職場父母面前的,究竟是什么問題?
然后找出一套,能切實解決問題的可執行方案。
一、真的只能“二選一”嗎?
1、決定你言行的,其實是環境
就像剛才我們說的,很多職場父母都有“二選一”的抉擇困擾。
其實父母也好,職員也罷,只是我們在不同時間、不同環境中扮演的角色。
本質上并沒有矛盾。
就像綠燈亮了,你可以通行;紅燈亮了,你就得停下來等一會。
在這個時間,你是家長,在下一個時間,就又變成了職員。
舉個例子吧。
小明拿著不及格的卷子回家,給媽媽簽字。
老母親一看到分數,很可能就火了:“我給你報了那么多補習班,哪個你真用心學了?……”
可就在這時,媽媽的手機響了,是老師打來的。
“歐,王老師啊,您好。是,我們一定好好配合學校,多抽出時間輔導小明功課。”
前一分鐘,還是嚴厲苛刻的媽媽;后一分鐘,就變得恭恭敬敬了。
人還是那個人,卻從語言到態度,完全變了樣。
那是什么變了呢?對了,是環境。
2、環境不對,就很擰巴
當我們的言行與環境一致時,會感覺事情做得特別順暢,效率也會很高。
那就是說:我們該在上班時間,認真上班;下班回家后,專心陪孩子唄?
如果你是職場父母,會很清楚,這只是一種奢望。
更可能的情況是:
你正在上班,手機響了。學校的家長群里老師通知:今天要給孩子準備好明天課上要用到的彩筆、速寫本、鉛筆若干……
“明天就要用啊,網上買是來不及了,門口哪里有文具店呢?”
于是,你打開了百度地圖、大眾點評、或者在淘寶上開始找同城賣家……
找著找著,就到了中午:完了,上午的報告連一半都沒完成,下午可得抓緊了,要不晚上還得加班。
在不對的環境里做事,你會覺得特別擰巴,經常顧此失彼。
那該怎么辦?
3、第一個句式,幫你明確“環境身份”
請你用2分鐘的時間,完成下面兩句話——
在……時,我要優先重視工作。
在……時,孩子比工作重要。
寫完后你會發現:自己并不是要在“家長”與“職員”之間二選一。
而是要根據事情的優先級,主動選擇與環境相一致的角色。
比如說,如果接到了十分緊急的工作,你最好先集中精力,保質保量地完成任務。
而在工作不那么緊張時,就不要一直盯著手機,秒回每一條“沒有時限”的工作信息了。而是要好好利用這個時間,享受與孩子的親密時光。
所以,回到剛才的場景,報告是當天要交的,孩子的用品也是當天必須準備出來的。
你覺得哪個緊急程度更高呢?
你會先集中精力,解決哪個事情呢?
知道了“在什么環境,扮演什么身份”,你就不會因為這個也想做,那個也想做,結果兩下都耽誤,白白浪費了寶貴的時間。
二、老板、同事、伴侶、孩子,會支持你的決定嗎?
1、按照“優先級”扮演“環境身份”,你還需要周圍人的支持
剛才,我們按照緊急程度,給工作和生活排了序。
下面就按照這個去做唄?恐怕還不行。
比如說,工作日老師通知你來學校一趟,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的你去和老板請假。
怎么說能讓老板同意,還不影響對你的評價?
再比如說,你需要出差一段時間,回家和孩子說:媽媽這段時間不在家,你要聽話歐~
孩子立刻就大哭起來,不讓你走,你該怎么辦?
因此,我們自己排出來的“優先級”,還需要得到周圍人的認同與支持。
具體該怎么做呢?
2、第二個句式,幫你獲得他人的支持
想要獲得支持,你需要向對方說明4件事,分別是:我要做什么,我會如何彌補其他事情,具體地承諾,以及積極的態度。
就拿向老板臨時請假這件事來說,如果你直接跟老板說:領導,我得去孩子學校一趟。即使對方同意了,恐怕也會對你隨便離開工作崗位有意見:公司有公司的制度,你這說走就走,讓其他同事怎么看呢?
那如果加上4件事,咱們再說一遍。
“兒子學校的老師來電話,要我現在過去一趟(我要做什么)。可能事情比較緊急,我爭取在4點前回來(如何彌補)。回來之后我會繼續把年終總結搞完,保證明天您到辦公室,第一時間就能看到(具體承諾)。您放心,我一定百分百把總結寫漂亮,讓兄弟部門對咱們刮目相看!(積極態度)”
這樣一來,你既請了假,又能給老板留下積極工作,真誠專業的印象。
現在,我想請你試著用“4件事”跟孩子溝通下出差的事。
你會怎么說呢?(答案在文末導圖中)
你先想著,我們接著說職場父母進階的第三步。
三、到底是誰在“偷”時間?
1、“永遠忙不完”的你
現在我們明確了在什么時間,做什么事情;又通過溝通,得到了周圍人的支持。
可真做起來,才發現:履行承諾,也很難。
明明答應孩子晚上8點以后陪他玩,結果一個報告讓你熬到了十點。
等這邊完工了,孩子也早就上床睡著了。
還有像前面說過的,在上班時間接到“您家寶貝該打疫苗了”、“我們的特長班最近有試聽”、“請配合學校輔導孩子完成XX作業”等等各種“友情提示”。
等回過神來時,你的時間已經碎成了一地渣。
怎么辦?
要知道“總無法兌現承諾”,一是會影響你在別人那里的信譽,二是自己也會陷入“一步趕不上,步步趕不上”的負面循環。
所以,你還需要一套能準確預估任務量,確保能“專時專用”的方法。
2、一張清單,幫你說到做到!
到了這一步,你只需要做一個動作:詳細列出要完成的任務。
比如說,你要完成一份報告,只寫“完成報告”四個字,不算完。
因為單從這個出發,誰都很難預估出需要消耗的時間。
所以,你要把“作報告”這件事分解開,形成一系列不用動腦子,就能行動的指令。
比如我們可以這樣寫:
完成年終報告《關于XX部門2019年度銷售指標完成情況的分析報告》
1)確立主題。列出3-5個備選,最終確定一個。(10分鐘)
2)列出大綱。(20分鐘)
銷售指標包括幾個部分,重要闡述哪個部分?
全文可以分成幾部分?
1、2、3……分別是什么,列出小標題。
3)每個部分要如何闡述?需要哪些數據、哪些案例?(30分鐘)
數據:可以找誰要?從哪個系統導出?
案例:已知的有哪些?未知需要確認的有哪些?可以找誰確認?
......
千萬別嫌這事麻煩。
當你遇到臨時情況,找老板請假時。敢拍著胸脯承諾今晚肯定完成,就全靠它了。
而且這種列任務的方式,能讓你不加思考地立刻執行,從而“搜搜地”完成任務,不要太爽哦。?
剛才說的都是工作,那生活方面的任務清單該怎么列呢?
其實差不多。
比如說你要輔導孩子功課,包書皮,指導孩子收拾明天的書包。
1、輔導功課
(1)語文
生字讀寫。每個字讀兩遍,寫一行。(10分鐘)
課文朗誦,兩遍,鞏固一遍。(10分鐘)
(2)數學
……
2、包書皮:一共X本書,每本書需要1分鐘,一共需要X分鐘。
3、收拾書包
……
這樣到睡覺前,還有多少時間做親子游戲、看動畫片,也就十分清楚了。
3、實在完不成,怎么辦?
萬一,我們列出了清單,仔細一算,真心“不吃不睡”也干不完。
還有辦法嗎?
你還可以這樣做,把你清單上的任務對照填入下圖:
這樣以來,除了“馬上要做的”,別的都可以不用你“親力親為”。
自然也就能減少很多你之前認為“必須要自己做”的事情,從而給自己留出“稍作休息”的時間。
每一位職場父母都是英雄!
能做到在家庭和職場都游刃有余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如果你也正被“職場-家庭”事情太多,經常撞車而煩惱,就不妨試試今天的“確定環境角色”、“獲得他人支持”、“分解任務說到做到”3個步驟,從而讓自己對事情發展多一分掌控,少一份慌亂。
慢慢地,你會發現自己不僅能自如應對職場,和孩子的相處也越來越融洽。
更重要的是,鏡子里的那個人,將不再陌生。
他就是最真實的你!
多平臺簽約作者,讀有趣的書,寫走心的文,只為和你一起遇見更好的自己!喜歡的話,歡迎關注記得點贊留言,轉發給您最貼心的朋友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