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都是從打開一本書開始的,今天分享的書是《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本書作者美國史蒂芬柯維博士,是美國學界的“思想巨匠”,被《時代》雜志譽為“人類潛能的導師”,并入選影響美國歷史進程的25位人物之一,自《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出書以來,這本書高居美國暢銷書排行榜長達七年,在全球七十個國家以二十八種語言發行共超過一億冊,本書以能產生高效能的“七個習慣“為主線,提供開發個人、人際效能與高度整合的方法,帶領我們依次經歷人類成長的依賴期、獨立期、互賴期三個階段,幫助我們更有效地解決問題,把握機會,不斷學習并結合其他原則以實現螺旋向上地成長獨立期到互賴期實現公共領域的成功,不斷更新,提升井完善自我從依賴期到獨立期實現個人領域的成功。
前些天一篇小學生作文引爆網絡,戳中了無數全職媽媽的心臟,孩子在文中將天天辛苦照顧他和家人的媽媽,描述成了一個什么都不會的讓他討厭的中年婦女,孩子說:“要是我可以換一個能干的媽媽該多好。雖說孩子稚嫩不能和其計較,但很明顯文中的媽媽是一位全職在家,犧牲自我成全了家庭,卻在孩子眼中是一個無是處的女性。這位女士的人生幸福嗎?她還會有卓越的人生嗎?
史蒂芬柯維在書中說:要改變現狀。首先改變自己;要改變自己,先改變我們對問題的看法,也就是我們必須從從依期走向獨立期。那位孩子的媽媽將自己的期待寄托在孩子家人身上,認為只要供給他們吃好,家里丈夫對她平日里的頤指氣使,都讓她的自尊潰不成,這就是典型的依賴期癥狀,依賴期的人將自己的愿景嫁接在他人身上,靠別人來實現愿望,而當期許變成失望,就會心灰意冷,覺得自己的付出與回報不對等;而獨立期的人單槍匹馬打天下,從自身尋找原因,以愿景為導向,真正從依賴走向了獨立。亞里士多德說:人的行為總是一再重復,因此卓越不是一時的行為,而是習慣。改變習慣的過程很難受,畢競習以為常的事物比較能給人安全感,但為了追求人生的幸福與成功,暫時犧牲服前的安適和利益,也是是值得的。犧牲所換來的果實,將更為甜美。
史蒂芬柯維在本書中為我們歸納了生活中,從依賴走向獨立的幾個習慣養成方法,即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積極主動就是采取積極的態度,主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積極主動對應的是消極被動,對于突發事件,積極主動的人會用理智戰勝沖動,注重思考,并根據自己的價值觀來選取回應外界刺激的方式;而消極被動的人則會怪天怨地,易感情用事受環境和條件作用的驅使。
以終為始,就是要明確對你而言真正重要的是什么,以此導向,認清方向,勇往直前堅持到底。我們總是在某個階段,會迷茫、彷徨、沒有目標,而高效能人士卻能及時止損、制定目標,清楚自己所需,以此為導向,引導自己穩步前行。
要事第一,就是先做重要的事情,人每天的精力是有限的,別讓瑣事牽著你的鼻子走,《成功的普遍性》一文作者格雷說:“成功者能為失敗者所不能為,縱使井非心甘情愿,但為了理想與目標,仍可以憑毅力克服心理障礙。“而高效能人士是不會在各種各樣問題上浪費時間和精力,他們的思維定式是預防型的,總是能夠做到防患于未然提高個人處事能力就是要將時間和精力集在重要但井不緊迫的事務上真正獨立能夠讓我們行事主動,擁有自信,擺脫對環境和他人的依賴,是信得追求的自由目標、也實現了我們個人領域的成功,但仍非高效能生活的終極目標。
一個人可以走的很快,一群人會走的更遠,法國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所著《神秘島》一書中,五名流落荒島的美國公民相互合作,發揮個體優勢、發揚團隊精神,并肩作戰開拓荒島,最終顧利逃生,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高效能生活應該是高度互賴的,想要單槍匹馬實現最大效能無異于緣木求魚。
從獨立到互賴,從個人領域的成功到達公眾領域的成功,史蒂芬柯維在本書中為又我們歸納了幾個習慣養成方法,即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綜合綜效,雙嬴思維,就是使雙方互相學習、互相影響、共謀其利的思維方式。長遠來看雙贏才是相互依賴的環境中唯一可行的交往模式。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實在無法達成共識,或者想贏要以過多的時間和精力為代價,以至于得不償失,不如“退步不海闊天空“好聚好散。也就是買賣不成仁義在,如果利益不能共享,那就放棄交易,或許日后還有合作的機會。知彼解己,首先尋求去了解對方,然后再爭取讓對方了解自己,這也是人際關系中的移情溝通原則。你希望別人了解你的實際需要,首先要了解他們每一個人的實際需要,然后據此給予幫助和支持。只有當我們真正深入了解彼此時,就打開了通向創造性解決方案和第三條道路的大門。統合綜效,就是整體大于部分之和,即1+1>2,統合綜效的精就是判斷和差異,取長補短,即與人合作,最壓要的是重視不同個體的不同心理、情緒與智能,以及個人眼中所見到的不同世界,不斷更新,提升井完善自我。從依賴期到獨立期實現個人領域的成功。從獨立期到互賴期實現公共領域的成功,在人類成長的三個階段中,只有不斷的更新,提升并完善自我,才能實現不斷成長。
人生最有效的投資就是磨練自己,為了提高效能,我們必須認識到定期從身體,精神、智力、社會或情感四方面來“磨刀”,不斷更新自己,促進其他六個習慣有效率實施。
對于個人而言,自我更新等于積極主動設立預防機制,為人工智能到來提供基石保障;對與家庭而言,更新觀念建立有效活動,才會提升家庭品質和效能;對于組織而言不斷更新和完善為組織提供了愿景增添了動力使其邁向更好的進程。
總結一下,今天我們分享的三個內容是從依賴期到獨立期實現個人領域的成功,從獨立期到互賴期實現公共領域的成功,不斷更新,提升并完善自己。
愛迪生說:“在我們的不懈努力下,事情變得可以迎刃而解,這并不是因為任務的性質發生了變化,而是因為我們的能力增強了。”在這本書中,史蒂芬柯維博士以提高人生效能的七個習慣為框架,萃取了他人生哲學的精髓,他的理念打破了我們的認知,影響了世界各地的很多人,
今天必讀經典《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分享就到這里,如果給你帶來啟發,你不妨翻開這本書,開始遇到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