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世界讀書日,我下午參加了讀書會和其它社團聯合舉辦的活動,聽了好多位大咖的分享,有些許收獲。會后我們十點讀書會的小伙伴們又聚在一起,聊了聊自己最近讀的書,志斌講到我們要讀無用之書,我頗為贊同。我的想法是:讀無用之書,成無用之人。
什么是無用之書呢?
先賣個關子,簡單說說我的讀書經歷。我是農村的孩子,小時候家里沒有書,父母也沒有錢給我買課外書,所以從小沒有看過什么書。我有印象的第一本書是表姐帶我去鎮上買的《鬼故事》,當時感覺里面的故事挺有意思的。可是因為沒有零花錢買書,小學基本上就沒看過幾本書。
初中的時候,為了寫好作文,老師鼓勵大家看名著,要求寫讀書筆記,當時就看了些四大名著之類的,但是因為看書時間比較少,也沒有喜歡上讀書。只是看了不少的勵志書和《讀者》。
高中,我才真正喜歡上閱讀。高一的語文老師比較開明,不要求我們成績,總是鼓勵我們多讀書。當時每周有兩節閱讀課,我們提前一周把要看的書上報給老師,課堂上語文課代表再把從圖書館借來的書發到我們的手里。這一段共同閱讀的時間慢慢培養了我的閱讀興趣,同時班級里很多同學都有各種各樣的書,大家相互借閱。不過,這一階段我看的最多的是《商界》及其他經管類作品和武俠小說。因為當時最好的朋友喜歡經濟,受他影響,我也喜歡上了經濟。除了每月一期的《商界》,我也看了不少的經濟相關的書籍,并且在高考時填報的都是經濟學方面的專業。后來,因為家人的勸導,才改成了現在的專業。武俠小說是當時的主流,全班大多數的男生都看,大家經常是買一本書,撕成好幾份,輪流看。在課堂上,我們總是把小說放在課本下面看。晚上宿舍熄燈后,我們也會拿出手電筒在被窩里長時間看。當時每個月放一天假,我都會在學校門口借一本500頁以上的大部頭武俠小說,用一天的時間看完,第二天去學校再歸還。
大學,剛開始還是看了些武俠小說和經濟類的作品,可是,慢慢地,我對這兩類書籍都沒有太大興趣了。我開始閱讀文學、歷史、哲學、社會學、心理學和人物傳記,本科的前幾年讀的比較多的是文學、哲學、心理學和古希臘、古羅馬的歷史。哲學對于我三觀的形成影響較大,讓我找到了自己和這個世界和諧相處的方式,專心于自己喜歡的事情,不介意外界的變化;哲學看似玄虛,卻值得一讀。心理學讓我更容易理解他人的行為和想法,可是對于普通人來說,我感覺不必要閱讀太多這方面的書籍,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就好了,心理學不是解決問題的萬能鑰匙,可能更偏向于工具性,簡單學習就好,現在我已經很少看心理學方面的書籍了。古希臘和古羅馬歷史,因為跨度較大,相關書籍很多,我到現在也只是有了簡單的了解,更多的也是看西方的哲學和文學,畢竟這是西方文化的源頭。人物傳記,我選擇的多是作家的自傳和少量的歷史人物,傳記能給我們最大的勇氣,看著他們的努力與成就,我們總想嘗試成為一個對社會有意義的人。文學的范圍最廣,一般指的是小說、詩歌和散文。散文我看得比較少,只喜歡少數幾個人的作品,比如汪曾祺、季羨林、李娟等;詩歌,外國翻譯的基本上不看,古文因為閱讀相對比較困難,看的也不多,所以看得現當代詩歌稍微多點;小說,在下文詳細再說,因為我感覺小說的世界太廣大了,難以描述。
研究生期間,我讀書的興趣愛好完全轉向了小說,曾經我以為小說太沒有用了,明明幾句話就能講明白的事,為什么偏偏要寫一本書呢?可是在迷上了小說之后,我就不能自拔,通過一本小說知道一個道理和通過一句話知道一個道理是截然不同的。我想了解各個國家不同風格的小說,想知道小說的發展史,想投入到小說的創作中。小說的世界實在太迷人,每一部經典小說都是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里可以發生太多我想象不到的事情。閱讀這些小說,讓我在有限的生命里,快速了解這個世界,小說和現實世界總是有若有若無的聯系。
回顧我的讀書生涯,我感覺無用之書可能包含的有:文學、歷史、哲學、社會學、心理學、人物傳記等。我也不是一開始就看這些無用之書的,我看了很多的勵志書、武俠小說、經濟學等。現在對我來說,我的無用之書主要是經典文學,尤其是小說,有時再看點哲學和歷史。
在注重經濟發展的現實社會中,很多人希望通過讀書獲得名聲和財富,他們讀了很多相關的書籍,可是發現自己的生活和那些不讀書的人相比,沒有明顯的不同。因為他們想要的名聲和財富,可能用別的途徑更容易獲得。
我見過很多號稱喜歡讀書的人,他們希望通過閱讀勵志書獲得自信,通過閱讀雞湯文獲得心理安慰,通過閱讀經濟學掙大錢,通過閱讀技巧帖寫出10萬+的爆文。這樣的讀書,在我看來,實在稱不上讀書。讀書,它解決不了這些問題。喜歡讀書,就去讀好了,有時可能會感覺很累,但是里面有更多的深層次的快樂。當不想讀的時候,看看電影,打打游戲或者出去逛逛,都是蠻不錯的。
喜歡讀書,就多讀點無用之書好了。
說完前半句,就講講“成無用之人”。
一般來說,我們讀書,總是希望能有所收獲,希望能與不讀書的人有所不同。可是如果我們只是讀了幾本書,是很難和他人有什么明顯的不同。即使讀了很多,也不見得就會有看得見的不同。有些年輕人看了幾百部的韓劇,可能也只是多認識了幾個韓國明星。讀書,可能真不一定有實際用途。
當我們希望能得到社會和他人的認可,渴望能成為一個有所成就的人,“有用性”就被提出來了。可是我們思考過這個“有用性”的背后是什么嗎?這背后隱藏的是對個人自由和價值的磨滅,這樣的價值觀培養出來的都是“長相一樣、面目不清”的人。他們是社會穩定發展的堅實基礎,可是卻沒有體現人類的最大價值,他們在某種程度上浪費了有限的生命。我不想成為這樣有用的人,這樣的人到處都是,不差我這一個,我想成為一個“無用之人”。
“無用之人”在我看來,最大的特點是:他們強調個人的完全發展,在自己的興趣愛好上投入大量的時間,致力于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人,可能會創造出更有價值的東西。他們不會簡單地接受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按部就班成為社會這架機器的一個螺絲,他們可能會通過改造或重建這架機器來體現個人的最大價值。“無用之人”的存在,有助于社會在穩定發展的基礎上,實現跳躍式的發展。
讀無用之書,成無用之人。關于讀書,我希望能遇到熱愛無用之書的人,我希望我們能聊聊叔本華的“生命意志”,說說巴塞爾姆的故事集,談談畢飛宇的《小說課》。我們的生活不應該只是柴米油鹽,要時不時看看自己的心靈,不要讓心靈雜草叢生,種點自己喜歡的東西,可能會有收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