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少刷朋友圈,但偶爾會發朋友圈,大概會保持一個月2-3條的節奏發朋友圈,我也會保持一個月2-3次的節奏去刷朋友圈。
我刷朋友圈是那種真得刷,比如24小時之類的去刷。因為我把每次看到都是單純硬廣的朋友圈觀看模式全部都改成了不瀏覽他的朋友圈模式。
所以剩下的基本上都是還是可以看一看的,有的還是可以讀一讀的。部分朋友圈的可讀性還是特別強的,可讀性如同一本鄭淵潔的單版《童話大王》。
我可能還會通過最近的一條去翻Ta最近的好多條,并一一點贊。當Ta早上起床,便會看到無數個紅色的小點點。小圓圓說,這是個惡習。
只不過有的朋友如同一本皮皮魯探險記,不是在爬山就是在爬山的路上,不是在跑步就是在跑步的路上,不是在看展就是在看展的路上。
有的朋友如同魯西西,分享的要么是生活點滴、要么是娃,要么是工作。精致小資情調,仿佛小紅書體。但總有那么兩個朋友除外。每次看都像在看電視連續劇。雖然上一次看電視劇還是在去年的三月。
其中有位朋友最近因為抑郁癥,一直都處于住院治療的狀態。且每天都有高產小作文。今天的朋友圈又是篇小作文。
中間床的阿姨今年69歲了,今天下午接了女婿的電話講了沒幾句就哭了,原來是她的女兒有倆孩子,都是她一手帶大的,現在一個上高三,一個上初二。
小的孩子不愿意在學校吃飯,她就得每天照顧做飯,她說想和老頭子回到她們的小縣城,過過悠哉的日子,不想再給小孩操心了。
但是家人不理解,她感到很委屈,下午女婿打來電話就是勸她別回去,就留在深圳,美其名曰年紀大了,回老家了他們不放心。
但是阿姨就是想回家休息過過退休的小日子。她老頭子也非常犟,堅決反對,認為她不應該丟下孫輩不管。
但是她就是累了,想休息了,她一個人在醫院住了十來天,請了一個陪護(很巧,是我之前的陪護阿姨,她也順便照顧我),我也沒見她女兒女婿來看她一次。
阿姨哭著說“不開心怎么辦,不開心也要活下去啊。”“就不能不管他們嗎?活得自私一點,想怎么過就怎么過。”
“我是異地醫保,只能報銷50%,每年都要住幾次院,像這次住院至少要花2萬,陪護就得1萬,我們那小縣城退休金不到3000塊,錢都花在治病上了,這是現實的問題。
我們老兩口的退休金補貼家用,也沒讓女兒女婿花過錢。我們那個老房子原來的人都搬走了,我自己一個人住害怕,也怕孤獨,有老頭子在,就不害怕了,但是他堅決不回去,覺得深圳好。怎么能自己想怎么過就怎么過呢?”
可能人的一輩子都很難過上想要的生活吧,有羈絆有軟肋,考慮自己之前還得考慮別人,人只有一輩子,還是對自己好些吧。這是她住院的今日小視角。
果然自媒體時代,一個人就是一本專刊雜志。這本雜志,任你我書寫。人人都能看見自己的小世界,人人都能看見身邊的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