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上內在小孩的課是好朋友推薦的,第一次接觸“內在小孩”這樣的詞匯,感覺很新奇,很好奇什么是內在小孩?我有嗎?她是什么樣的?
課堂開始,劉老師讓我們集體開始閉眼冥想......關燈后,周圍開始安靜下來,接著播放了一段在我聽來非常舒緩的音樂,加上老師溫柔有感染力的聲音,我瞬間就進入了狀態,我記得她讓我們想象成自己是一條小魚,游回家鄉的那種自在安全的感覺,我看到了大海中從自己身邊游過的烏龜、其他魚類、海藻等各種海洋生物,他們向我打招呼,我熱情的回應他們,并抬頭看了一眼天空,看到了一束刺眼的光芒,我的心情是非常愉悅的,今天的天氣真好啊,心情美美噠。等音樂結束,劉老師123的喚醒我們,我才感覺自己回到了課堂。
除了用不同的背景來解釋何為內在小孩,讓我印象最深刻且改變我認知的一句話是:沒有任何人,可以以你期待的方式,滿足你所有的需求。我曾經參加過俠哥關于關系之旅的沙龍分享,我在課上分享過我的原生家庭,我很輕描淡寫且很樂觀的分享我的經歷。其實在溝通過程中我意識到和親密關系之間的問題,我習慣于用我認為對的方式要求對方迎合我,且不斷索取,包括對自己的孩子。我一直在以我期待的方式讓對方滿足我的所有需求。當大家課后在群里描述自己內在小孩的畫面時,一對骷髏或者白骨時,我腦海中第一個畫面就是一個長發的小女孩坐在地上的某一個角落只有一束光照著她周圍都是漆黑一片,她正抱著自己的膝蓋把臉埋在里面抽泣。我想是我的內在小孩在哭嗎?我的一切需求是來自于她嗎?希望對方關注我、擁抱我、認可我,我一個人在黑暗中感到害怕、不安、恐懼,我需要愛和溫暖......猛然意識到我的呈現形式出錯了。我希望你聽我的我是對的,因為我極度需要你的認可,為什么?因為我害怕,我想告訴你我愛你,可沒有人來愛我甚至我連自己都還沒學會愛自己,怕你看出來我還未具備愛的能力,所以我用這樣的行為告訴你我為你好是因為我愛你,其實我真正的需求是希望你快來回應我、愛我、擁抱我。
在游戲體驗時,當只有四種方法可以表現后,我發現討好很累,指責又容易觸發情緒漩渦,逃避后內心又感到很孤獨和失落,講道理時對方又容易跟你杠,很僵。等對方討好自己后,又容易妥協和心軟,然后一直討好很累,繼續輪回。當我提出和對方抱一下之后,我想這樣的方式才是最自在的,有安全感的,互相依賴的。所以我要求對方討好我那條路不對,走錯了(為什么走錯以上已經分析了)
第二次上內在小孩課之后,我問了劉老師一個問題,我明明覺得自己的親密關系存在內在小孩,可為什么他就是說自己沒有呢。我曾經在其他人那里聽到兩個答案,要么自己切斷了聯系,要么真的沒有。我想我更相信前者。劉老師很簡單的回答我:“請接納他,并給他無條件的愛。”當時的第一反應是“臣妾做不到啊”。為什么做不到?溝通有障礙,遇到原生家庭的事情老是三言兩語就不合,我不想這樣,我想我們溝通順暢一些。劉老師還說了一句:“你依然對他有期待。”對,沒錯,我有期待。都說改變別人的是神經病,改變自己的才是神,道理都懂,怎么就是做不到呢?突然信念產生轉變的是因為劉老師的一句話:“為什么我們要等到對方做出改變你再去改變呢?如果在游戲中你站在那里,無論對方給出什么表現你依然伸出擁抱的手,你覺得接下來可能會發生什么呢?”
是啊,我為什么會被游戲的規則限制了呢?游戲是人定的,那么改變它的也是人啊。無論對方面對你是什么樣的態度,你依然敞開懷抱陪伴他等待他,我相信他自然會走向你擁抱你并做出改變,這才是陪伴、等待、喚醒的真正意義啊。
記得第一次做內在小孩測試題的時候我有11個,第二次只有5個。我問俠哥,難道這是被治愈了?我怎么那么不相信呢?俠哥說是因為你看到問題了,明理了。
原來我開始上道了(偷笑)......
我的內在小孩,抱抱你。
我愛你......